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目标。首先是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情况。从2001年的7300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3.04亿人,覆盖人口比例从2001年的5.7%增加到96.8%。其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由2005年的1.79亿人提高至2011年的8.32亿人,人均筹资由2.1元提高至246.2元,补偿受益人次从1.22亿人次提高到13.15亿人次。其次是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受益情况。于2009年下半年和2011年先后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并于2011年上半年在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截至2012年9月底,两项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4.49亿人,加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总计覆盖人数超过7亿人。3年来,各级财政共拨付两项养老保险补助资金超过1700亿元。目前全国有1.24亿城乡居民领取基础养老金。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目标。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从政策评估的角度来看,即使是在过去四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仍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就业,也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核心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4.3%之间。 “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增城镇就业岗位累计达到5700万人,超过了“十一五”规划4500万人的预期目标;2000年,全国城镇私营企业、个体户就业人数为3404万人,到2011年达到12139万人,净增加8735万人, 成为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从全球视角看,根据世界银行《2013世界发展报告:就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全球大约有2亿人没有工作,其中多数为女性,青年人(25岁以下)失业者达到了7500万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挑战。 而在2007年至2010年期间,美国就业人数从1.461亿人减少至1.391亿人,摧毁了700万就业岗位。从国际视角看,在国际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大背景下,欧美日三大经济体都在摧毁就业,而中国“一枝独秀”,超大规模地创造了就业。
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目标。城乡居民最重要的家庭财产或不动产就是住房。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4.5平方米,到2011年已上升到32.7平方米, 我们估计,城镇居民住房建筑总面积从2002年的123亿平方米上升至2011年的226亿平方米。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5平方米,到2011年已上升到36.2平方米,我们估计,农村居民住房建筑总面积从2002年的207亿平方米上升至2011年的238亿平方米。城乡合计,居民住房建筑总面积从2002年的330亿平方米增至2011年的464亿平方米。这反映了城乡居民家庭住房资产的大规模普遍增长。
总之,过去十年是极不平凡的十年,又是极其辉煌的十年。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仍然圆满地实现了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第一个十年核心目标和主要发展指标,并且大部分提前完成。如何保证中共十八大之后继续顺利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共同富裕的“中国之路”?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国际等5个方面 “不折腾”。我们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教授)
精彩观点集结
要达到全面小康 人的现代化更为重要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还必须在多个方面着力。首先,政府要有比较科学和务实的规划、目标,以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路径。另外,在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如何能培养更加节俭而又舒适的生活方式?我们有这么多人口,在生活水平提高和对资源的消耗方面需要达到一种平衡。另外,财富增加,蛋糕做好了,怎样分配财富,切好蛋糕是需要下功夫的,要使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个人,使更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士能有更多向上流动的空间。
我还特别想谈谈如何看待全面的小康,除了生活质量的真正改善,养老、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全面向小康社会迈进,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收入差距的缩小等等,还要努力的是精神生活的小康社会。我认为,全面小康不只要达到物质的现代化,还有人的现代化,而后者尤为重要。人的现代化,就是指人的教育水平的提高、素质的提高,人们的观念从过去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市民社会转变,学习优秀的品质和观念,比如合作、包容……这就是人的现代化,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五大建设的整体发展
复旦大学国家建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任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国家发展的五大建设实现整体进步。如果某个方面发展得过慢,会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看,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人均GDP的水平看,已经基本实现了预期的小康社会目标。但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很快,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领域的进步还相对不足。民主法治建设还有待大力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以及国家发展的文化价值塑造、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确立还需要加以提升,人均收入水平落后于人均GDP的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分化扩大,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加剧,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显得更加严峻,等等。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求GDP水平继续提高,同时要求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要求社会结构的城市化和中产阶级化,要求推进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要求推进社会民主和依法治国,要求公民道德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以及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这些都要求各项发展任务的整体进步。这也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对五大建设中“短板效应”的方面尤其应该加以重视。跛脚的发展或者不平衡的发展必然难以成为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实现五大建设的整体进步、平衡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探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之义。
报告对既定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量化
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胡锦涛同志在十八报告中提出2020年居民人均收入要实现倍增,这是十八大最大的一个亮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是多次党代会的既定目标和任务,但对小康社会的量化是各不一样的。十六大对小康社会的量化指标仅仅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就是要在20年,从2000年到2020年实现GDP翻两番。由于我们的增长速度超出了预期,在十七大的时候提出了人均GDP翻两番,量化指标由“总量”改为“人均”。两次大会均未对居民收入增长提出具体量化目标。这次十八大有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就是首次明确提出居民的收入要在十年的时间里实现倍增,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我们要从四个方面理解居民收入倍增的内涵及其意义:一是居民收入不仅要倍增,而且要同“GDP翻一番”同步;二是把居民收入作为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和民富优先;三是用十年时间实现居民收入倍增并非不可企及的“高指标”,而是切实可行、容易做到的,是中速增长幅度下的;四是在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的过程中,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上都存在制约分配公平的缺陷,导致收入分配格局存在严重失衡。收入分配对消费的影响极其重要。如果“穷人想消费但没有钱,富人有钱却不消费”,消费将长期低迷。只有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改变这种状态,才能有效扩大消费和扩大内需。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