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李忠杰: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理论--人民网
人民网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推出新著《走向未来的中国与世界》,本网陆续选摘——

【第四篇】李忠杰: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

2012年11月10日09:1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字号

二、辩证思维,进一步提高把握科学发展观

内涵要求的领导水平

科学发展观中的关键词,除了发展,就是科学。这里的“科学”,当然不是指科学技术的科学,而是指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即坚持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抓发展。要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必须突出地强调辩证思维问题,坚持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防止任何片面性和简单化的倾向。

1、辩证把握第一要务的内在要求,坚持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经过30多年的实践,我们对发展的重要性,应该都很清楚了。但在新形势下,也有人对发展的必要性产生了一定的怀疑。所以,党中央一再强调三个“没有变”:一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三是“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国际地位没有变。”

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他一再强调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强调“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当然,在新的历史起点所追求的发展,绝不是孤立的、片面的、不计代价、竭泽而渔、不能持续的发展,而是在科学发展轨道上的发展。必须对发展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三个“发展”: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所以,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要务,必须明确和把握这个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在科学、和谐、和平上下力气、做文章。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辩证把握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着力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

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一个重大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该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为谁发展,一个是靠谁发展。坚持辩证思维,首先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为谁发展?我们的答案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说为人民服务,还是执政为民,还是以人为本,都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但怎样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发展,为人民谋利益,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为谁发展,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治国方略,立足于从根本上把国家治理好,从根本上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此同时,又要关心人民群众的日常疾苦,处理好治理整个国家与关心日常疾苦的关系。既要关心人民群众的日常疾苦,又要善于从这些日常疾苦中发现治国的课题,统筹加以解决。人民利益有大事,也有小事。抓大事有抓大事的方法,抓小事有抓小事的方法。两者可以并行不悖,更应该互联互补。抓大事,不要漏掉小事。抓小事,更不要忘了大事。要从小事中发现大事,更要通过抓大事来解决小事。这有点像绕口令,但就是大事小事的辩证法。不懂得这个辩证法,一方面,可能对人民群众的生活疾苦熟视无睹,麻木不仁,酿成严重后果;另一方面,也可能陷于日常事务,忘掉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造成更大的问题。

为人民谋利益,还有一个如何整合人民利益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作为国家、政府和执政党,不能只代表一部分人和群体的利益,也不能哪个人叫得响就解决这个人的利益。对各种意见和要求要善于分析,辩证看待,从整体上把握。要正确处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长远与眼前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坚持原则与适当照顾的关系、政府扶持与自主发展的关系。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领导水平,要善于整合全体利益,兼顾各方利益,真正代表好、发展好、分配好、实现好、维护好各方面的利益。

以人为本的另一个问题,靠谁发展?十七大报告的要求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主体”这个词。十七大报告有11处用到。其中4处讲到人民的主体地位,一处讲到党员的主体地位。改革开放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大大增强,放开搞活,解放了生产力。事实证明,凡是主体性强的地方,经济就发展较快,社会就比较有活力。按照十六大要求,我们要继续“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为谁发展与靠谁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为人民发展,就必须依靠人民发展,靠人民自主发展。而不是代替人民发展,更不是将发展的成果归到个别部门个别人的手中。

3、辩证把握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努力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把握这个要求,首先要坚持重点论与全面论相结合的思想,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处理好总体布局中各个方面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作出了规划和部署。2005年,随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所以,十七大与过去党代会的报告相比,专门增加了一个社会建设部分,就是按照这个布局,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事业和工作的。

十七大报告还提出了一个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使三个文明发展为四个文明。这是我们对人类文明问题认识的一个进步。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是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在总体布局上,还有一些理论问题可以继续研究。如四个建设如何与四个文明相对应的问题。我们已经说了四个方面的建设,又说了四个方面的文明。但四个建设与四个文明是不是都对得上号?三个能对上,还有一个对不上。社会建设有没有一个社会文明相对应?生态文明又有没有一个生态建设相对应?这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

无论整体布局怎么表述,都要记住辩证思维。坚持用全面的眼光、整体的眼光,系统的眼光,看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看到系统的整体性,防止任何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要像毛泽东说的,学会弹钢琴。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全面推进。既要照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既要解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抓住主要矛盾,也要重视次要矛盾。顾此失彼不行,顾彼失此也不行。

4、辩证把握统筹兼顾的内在要求,处理好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什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十七大报告又增加了三个统筹。说全了,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社会主义的一个优越性,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方法就是统筹兼顾。去年的抗震救灾,充分显示了统筹兼顾的重要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大事、办快事、办难事的能力。

对统筹兼顾,也有一个辩证思维的问题。比如,要辩证把握均衡与非均衡的关系。人类社会始终都是在均衡与非平衡的辩证统一中发展前进的。理想的目标是实现有序、均衡直至和谐,但也要客观认识和灵活运用现实中的非均衡现象。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台阶式”发展、不要吃大锅饭、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等等,都是通过均衡与非均衡的转换而促进社会更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是为了解决一些差距过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均衡。但这决不意味否认一切差别和非均衡的合理性,甚至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而否定邓小平理论,又回到平均主义的大锅饭体制中去。

统筹兼顾,还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统筹兼顾,当然要适当地运用政府和行政手段,但要注意,我们现在讲统筹兼顾,与50年代讲统筹兼顾已经有很大不同。计划经济条件下讲统筹兼顾,是完全靠行政手段,甚至搞一平二调。而现在讲统筹兼顾,是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的统筹兼顾,是必须尊重和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统筹兼顾,必须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保护发展自主权和积极性的统筹兼顾。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必须注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集中与分散的关系,防止向统得过死的管理体制倒退。

分享到:
(责编:赵晶、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