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所信仰的唯一一种爱,就是爱人。
——汉娜·阿伦特
仁者爱人。
——孟子
在古今智者深沉恬静的思维世界里,情感与理性仿佛已完美地合二为一,“爱”和热情的具象化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现实中,远离理性的、抽象的情感,一直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民粹主义倾向就是这样的情感,并且在政治领域表现突出。
今年8月以来,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冲突不断,激起了中国人的强烈愤慨,很多城市出现了规模不一的群众聚集、游行抗议活动,其中也夹杂着一些令人遗憾的现象,以“抵制日货”为名的过激行为在多个城市出现。对此,国内外学界、观察家似乎普遍认为中国社会正呈现较强的民粹主义倾向,国内一些媒体也出于各种目的,借机跟风炒作民粹主义话题。但根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今年9月完成的“中国公众的平等与特权观念调查报告”①所得结论,公众对不平等现象有着较大容忍度,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观察,并不能看到显著的民粹主义倾向。那么,中国公众的民粹程度究竟几何?中国的民粹化现象有哪些特征?爱国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关系是什么?网络环境中似乎长期处于相对亢奋状态的“80后”、“90后”,是不是民粹化群体的“主力军”?
基于如上种种疑问,我们期望通过调查研究,首次从正面对中国公众的民粹化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并借此深入把脉社会思潮,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参考。
要实施调查,首先要有一个在理论上可行、在实践中有解释能力的民粹主义评测方法。按照保罗·塔格特②的论述,民粹主义并无明确定义,它可以依附在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学说上,是一种“阵发性的、反政治的、空心化的、打着危机旗号的‘变色龙’”。③但总的来看,多数民粹主义者或民粹主义现象都具有以下特点:
1、回避代议制政治的复杂性,主张直接民主;2、把所偏爱的群体进行理想化,并以此作为辨视自身的依据;3、缺乏核心价值观;4、是对严重危机的强烈反应;5、民粹主义既可能从民众中产生,又可能被精英所倡导;既可能仅仅是一种思潮,又可能形成运动,甚至具有长期的政治后果。
显然,仅依据以上特点,无法精确描述中国的民粹主义。实际上,民粹主义在不同政治环境中表现的形式皆有不同。因此,在本次调查中,我们构建了包含8个核心特征、6个非核心特征的评测模型,既涵盖了民粹主义形式的共性,又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对中国独特性的解释。
本次调查由人民论坛调查中心实施,调查过程自2012年10月21日始,至2012年10月31日止,回收有效问卷1122份。调查内容包括:一、与民粹化特征相关的29个问题(多数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二、人口统计学资料。我们在保证受访者身份多样化的同时,也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由于我们的理论模型和调查问卷是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设计的,因此不能直接用于测量其他国家的民粹化水平。但若能用这套方法对中国社会的民粹主义进行定期追踪研究,则可了解中国公众民粹化倾向的长期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