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 理论 >> 理论书库 >> 《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蔡昉 责任编辑:王茵

《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

  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本院一流专家学者和部分院外专家编撰了《理解中国》丛书。这套丛书既有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总的梳理和介绍,又有从经济体制、财经、金融,社会治理、社会保障、人口政策,价值观、宗教信仰、民族政策,政治制度、人权、法治,农村问题、城镇化、工业化、生态,以及对外政策、古代文明、文学、艺术等方面对当今中国发展作客观的描述与阐释,使中国具象呈现。[详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简要而深刻地展示了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历程,指明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具体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转折点,详析了中国发展的若干要素,如人口红利、制度红利等,对于中国经济建设成就给与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于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作者简介

  蔡昉
  男,1956年生。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中共十八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老龄化理事会成员、英国皇家学会人与地球工作组成员等。近年获得中国软科学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和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等。专著《中国经济》、《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等,主编《中国经济转型30年》等。

第十章 拥抱伟大复兴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重新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越来越成为亿万中国人的现实梦想,被恰如其分地表述为“中国梦”。中国是人类历史中唯一实现文明延续的文明古国,并将成为唯一经历由盛至衰,继而伟大复兴的国家。然而,过去的经济增长成就并不能保证未来的增长表现,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不意味着发展自然而然是包容性和分享型的,从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跨越的任务,比摆脱贫困陷阱的任务更加艰难。实现伟大的梦想需要付出更加巨大的努力。
  中国人为自己提出的一个宏伟目标是:到20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之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被表述为“复兴”而不是“振兴”,是因为在历史上,中国在科技发展和经济繁荣方面,并非从来就处于落后地位,而是曾经长期执世界之牛耳。>>>阅读全部
第九章 挖掘制度红利 

  从享有人口红利的二元经济发展阶段,转向具有越来越多的新古典增长特征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减速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在后一新阶段上,经济增长必须越来越依靠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来驱动。因此,创造一系列必要的,而以往尚不具备的制度条件,通过竞争压力推动创新,是这个发展阶段转折点上亟待探索的任务。不过,归根结底中国经济尚未成为一个纯粹的新古典增长类型,意味着尚有诸多传统增长潜力可以挖掘。
  无论是开发新的增长源泉,还是挖掘传统增长源泉,都提出对进一步改革的要求,以便为中国经济赢取制度红利。而根据中国的经验和教训,这个改革的核心是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社会及企业的职能边界。>>>阅读全部
第六章 可持续增长引擎 

  中国经济在2004-2010年期间,完成了对刘易斯转折区间的跨越之后,所面临的增长减速是潜在增长率下降的自然结果,而不是需求因素的冲击所致。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上,把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归结为需求不足,是一个常见的认识错误,容易导致偏颇的政策取向,开出不对症的政策药方。因此,开放地借鉴相关经济理论,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深刻认识中国经济现实,对于理解这个减速的真正原因,具有至关重要的政策意义,有助于防止政策出现缘木求鱼的误导,把相应政策努力引导到寻求新增长引擎的正确方向。
  运动员能否取得良好的成绩,固然与来自社会(如体育官员、广告商、网民等)的鼓励和激励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这种来自外部的影响,归根结底只能起到帮助运动员发挥潜能的作用,而不是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更不是充分条件。以此与经济现象进行类比的话,外部激励只是一种需求因素,决定成绩的关键是运动员的“潜在增长率”,是供给方面的因素。>>>阅读全部
第五章 发展阶段与转折点 

  经济周期现象与经济增长过程之间,既存在着密切相关的联系,相互施加重要的影响,又分别由不尽相同的因素所决定。因此,认识中国经济需要把短期和长期视角结合应用,才能对经济发展阶段和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思路和政策措施。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仅跨越了刘易斯转折点,而且人口红利也开始迅速消失,最终都会表现为供给方面的潜在产出能力降低。如果不能从长期方面认识到这一点,对短期的宏观经济形势判断也必然失误。如果以为增长减速是周期性因素造成,从需求角度采取刺激增长速度的政策,必然产生南辕北辙的效果。从国际经验看,这样的政策失误往往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阅读全部
第三章 改革是根本动力 

  正如中国经济创造了发展的奇迹,使13.5亿中国人的平均收入水平比30余年前提高16倍一样,中国的改革与开放也引起世人瞩目。事实上,经济增长与生活水平提高的成就,正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强有力证明。然而,就中国确立的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而言,改革的任务尚没有完成;而且,改革作为一种顺应制度需求进行的制度变迁和政策调整过程,也是永无止境的。因此,为了应对未来深化改革路途上的各种挑战,有必要梳理迄今为止的改革逻辑,总结改革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而揭示尚未完成的改革任务。
  在解释国家经济增长绩效时,理论经济学家倾向于分裂为两个阵营。第一个阵营的经济学家从制度是给定的这一假设出发,或者强调单一生产要素的积累,或者强调生产率的进步。这包括突出土地独一无二作用的重农学派、强调资本积累关键性作用的早期增长理论、在资本积累前提下考虑到劳动力作用的发展经济学、更加突出人口结构作用的人口红利学派,以及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唯一可持续源泉的新古典增长理论。>>>阅读全部
第一章 三十年仁政乃成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孔子十一代孙、西汉经学家孔安国对这句话的权威解释是:“三十年曰世。如有受命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也就是说,30年叫做一代,治理国家者施行仁政,解决民生问题,30年是一个可以初显实效的时间区段。以1978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改革起始,至今已经30余年,其间中国经历的巨大变化是几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是罕见的。
  改革开放成就最突出地表现为民生的普遍改善。即在高速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整体提高的过程中,政府也实施了大规模的农村扶贫规划,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并在推动城乡就业扩大的同时,加强了劳动力市场规制,初步建立了社会保护机制,为劳动力市场上的脆弱群体提供了基本安全网。这些无可争辩的事实表明,30多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包容式的。但是,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速度快慢不一,社会保护得到改善的程度也有差别,表现为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和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都构成不容回避的政策挑战。>>>阅读全部

最新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