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导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怀有的浓厚的感情。当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学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促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全文】谈儒学、论文化:儒家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全文】
西南师范大学原校长

宋乃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详细

  今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对于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准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
国防大学教授

公方彬:习主席讲话阐明了中国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详细

  中国文化从哪里来?一定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儒家文化,是由孔子而来。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也强调,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其实,并且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站到人类文明的高度看问题,世界文化的源头,一定包括孔子的思想或其文化创造。
中共济宁市委书记

马平昌: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实现更大作为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其倡导和形成的一整套基本道德规范,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们应当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中,充分发挥传统美德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积极开展社会道德建设,努力培育和善向上、友爱诚信、谦和尚礼的儒韵民风。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

徐向红:弘扬中华文化增强责任担当 >>详细

  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9·24重要讲话”)。这一讲话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特别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时代价值和历史地位,精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提出了一系列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根本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代礼文化的致和之道及其当代价值”负责人

张自慧:以儒家元典思想涵养核心价值观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辉煌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全面承继了自伏羲以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化。这些儒家元典,蕴含着丰富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中和、大同等思想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源。儒家这种人人“各得其分”的公平思想,主张以适度等差来保持社会有序,闪烁着理性的智慧,对今日中国仍有积极意义:用儒家“崇尚适度”“仁爱礼让”“推己及人”“兼济天下”等理念,引导和完善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将个体的利益差异控制在公平合理的范围内,是维持社会动态和谐与持久繁荣的良策。
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朝明:弘扬原始儒学的真精神 >>详细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历史上引起巨大争议的思想家。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大概还找不出第二个人像孔子这样,在过去2000多年里受到那么多关注。回望2000多年来儒学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内涵和价值。儒学与封建专制统治的结合,使之片面强调君权、父权与夫权,“缺乏平等意识和自由理念”,但原始儒学“正名”“修己安人”和“仁政”“德治”等核心价值观念依然深入人心。我们不应把二者混为一谈,而应更加关注原始儒学,分清“真孔子”和“假孔子”,澄清误解、明辨是非,弘扬原始儒学的真精神。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

王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三个重要方面 >>详细

  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的评价体现为两个层面,一是我们应积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遗产。如2013年9月26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全都是精华,也存在糟粕,并不全都适应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我们应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
浙江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应用伦理研究所所长

董根洪: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详细

  习近平同志继承党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包含着许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新成果,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丰富性。掌握和运用大量中华传统文化,其文章讲话所引用经典几乎囊括了所有著名的诸子百家经典。二是全面性。有机运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国际关系等各领域。三是创新性。第一次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等的重要手段。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马来平: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伦理基础。 >>详细

  科学的求真要提高效率,也离不开善的规范。为了提高研究效率,科学家必须恰当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科学界与社会以及事业与名利等方面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适当吸收儒家伦理必将大有裨益。儒学所倡导的许多道德规范,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伦理基础。例如,“诚”能够引导科学家实事求是,不作伪;“信”能够引导科学家坚守诺言,保持信誉;“恕”能够引导科学家推己及人,团结同事;等等。
国防大学教授

颜晓峰:传承好民族文化基因首先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详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表明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生命力之旺盛、内涵之深厚、包容性之宽广。总书记的讲话告诉我们,尊崇理解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如先秦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学派的思想精华,是滋养当代中国的精神世界,丰厚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营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固本培元工程。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可以不断丰满,但不能弃之不理;可以逐步优化,但不能断裂切割;可以古为今用,但不能以今非古。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教授

杜维明:当代中国需要自我更新的儒学 >>详细

  近代以来,长期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学陷入了困境。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西方强势的军事、经济和文化不断全面而深入地进入中国,而其中西方思潮对儒家思想的冲击,也一步步加深,并大肆摧残固有的文化资源,这是儒学前所未有的危机。但是,儒学并没有就此沉沦为游魂,或甘于被弃置入博物馆中。一代代有智慧,有担当的儒家学者对儒学进行了理论创新,使得儒学得以“一阳来复”,“灵根再植”。事实上,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历劫不死,并练就金刚不坏体,乃至凤凰涅槃,与它自身的特质息息相关。在我看来,儒学是跨时代、跨文化、多学科、分层次、没有教条的,这些特质使它具有了普遍性和永恒价值。
文化评论人刘仰和曲阜孔子礼仪文化学校校长金辉

网络名人谈孔子故里行:一次触及心灵深处的旅行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谈到了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用了六个词: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为核心的,包含很多内容的文化。我们要进一步传承、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对传统文化要做深入的研究,最重要的是要认清它的价值究竟何在,研究它在当今社会、在世界文化中所体现的价值和生命力。这样,我们的传承才会更有自信,更有底气。
  “儒家礼仪内容丰富,表达的是一种思想内涵,大到国家典治,小到个人的规范乃至生活起居,都是用道德去约束或者体现出来,应该是一种德,是一种人的体现”,金辉在访谈中谈到,中国一直就是礼仪之邦、泱泱大国。

人民日报:珍视儒家思想蕴含的智慧>>详细

  一次次意犹未尽的发言,一股股学术思想的交锋,一阵阵经久不息的掌声……会场上,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专家与年富力强的新一代学者济济一堂,汲取近200篇研究论文的精华,畅所欲言,交流互鉴,体现了关注世界前途、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随着儒学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儒学文化中蕴含的价值和智慧,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勒博士曾说:“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

光明日报:和平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基因>>详细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对“和平”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深入挖掘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深层的文化基因,也为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立下了“中国需要和平、爱好和平,也愿意尽最大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真诚帮助仍然遭受战争和贫困煎熬的人们。”的誓言。诚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中华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蕴含了丰富的和平理念。

人民论坛:我们为什么要“回到孔子”>>详细

  技术的无远弗届,并不代表文化的逐渐趋同。亨廷顿早就观察到,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化,反而会促进本土文化的复兴。法国社会学家勒庞说,“脱离了传统,不管民族气质还是文明,都不可能存在。”民族既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也是一个记忆的共同体;若丧失这一记忆,也就不成其为一个民族了。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是中国所以为中国、中国人所以为中国人的独特标识,“去中国化”无异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还谈什么生命力和影响力?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丢  不管是谈“基因”,还是说“血脉”,传递的信息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必须坚持与发扬。(网友“老兵808”)【详细】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信仰  努力实现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首要建立健全公开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网友“干越白丁”)【详细】
社会治理需要摄取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之所以被如此重视,还是发展的需知,现实的需要,社会的需求。(网友“张红”)【详细】传统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的沃土,也是今天我们提振精神、凝心聚力的重要支撑。(网友“顾一娴”)【详细】
使用其他帐号登陆:

  缘何我国要高调纪念孔子诞辰,是什么让我们最高领导人为传统文化“撑腰”? 正如习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讲到的那样,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笔者认为,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之所以被如此重视,还是发展的需知,现实的需要,社会的需求。中国文化到哪里去?在我们确立价值坐标之时,一定不能离开孔子的思想。与此同时,我们要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创新发展孔子的思想和文化成果。                                                                                           【本期编辑:万鹏 】

往期回顾

观察家

进入人民网大型理论专家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