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

始終不渝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3】

——關於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對話

2016年09月28日07: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堅持以人為本、體制創新,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主持人: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基礎,是從傳統社會管理向現代社會治理轉變的重要標志。應該如何構建這一社會治理格局?

楊宜勇: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首要的是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理念和主張,讓各個主體各歸其位,充分發揮多元主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應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強化政府研判社會發展趨勢、編制社會發展規劃、制定社會政策、整合社會治理力量、管理全局性事務等職能。應明確市場主體的社會責任,提倡開發更多就業崗位、增進社會公共利益,教育和引導市場主體誠實守信,杜絕假冒偽劣生產經營行為。應增強社會自我調節功能,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自覺維護社會秩序﹔依靠工會、共青團、婦聯以及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和社會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平等對話、協商談判、規勸疏導,化解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推進行業規范、社會組織章程、村規民約、社區公約等社會規范建設,充分發揮社會規范在協調社會關系、約束個體行為、保障群眾利益等方面的作用。還應注意,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的根本在於深化城鄉居民自治,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因此,應深化拓展網格化管理,促進資源更多向基層傾斜,使基層有職有權有物,更好為群眾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務和管理。

董克用: 社會治理既是對全社會的治理,也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治理。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應堅持三個原則:一是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民生連著民心。隻有人民生活幸福、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才會安定有序。因此,首先要把群眾生活保障好,讓人民群眾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同時,要把治理工作重心從治標轉向治本、從事后救急轉向源頭疏導,建立健全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使群眾的問題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權益有保障。二是堅持多方參與。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努力形成社會治理的強大合力。三是堅持依法治理。依法治國是黨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理是現代社會治理的基本方式。堅持依法治理,首先要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增強用法治思維謀劃社會治理、以法治方式推進社會治理的思想自覺,逐步培育起全社會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法治信仰,進一步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推動社會治理各項工作納入法治軌道。其次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牢固樹立執法為民理念,公正對待群眾訴求,依法審理各類案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韓震:當前,我國社會治理面對的問題和挑戰仍然很多,主要表現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較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有待提高、社會組織發展滯后、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尚不健全等。隻有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社會治理創新,完善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才能更好推進社會治理問題的解決,真正構建起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為此,應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按照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的要求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和發展環境。堅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完善改善民生和社會治理的各項制度安排和政策體系,以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提高人民福祉、縮小收入差距、激發社會活力,消除社會矛盾產生的土壤,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效能。

“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願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証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姜萍萍、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