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28日07: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改善民生上持續取得新進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主持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關群眾福祉和社會和諧穩定。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性進展?
董克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著力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國民生建設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取得了突破。
一是民生建設的信念和目標進一步明確。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他還強調,必須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堅定信念和明確目標,在近幾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財政收入增速下降的情況下,黨和政府依然堅定不移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擺在突出位置,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連續數年跑贏GDP增長率﹔財政用於民生的比例達到70%以上﹔全國城鎮新增就業連續3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超額完成目標﹔各項民生事業均取得可喜進展。
二是提出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重要思想,讓政策的“雨露”惠及真正需要的人。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思想是我國貧困治理指導思想的重大創新,其理論基礎是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根本原則,現實基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扎實實踐。在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思想的指導下,扶貧的重點和對象更加明晰,“誰來扶”更加明確,扶貧資金和項目的投放更有針對性,更能惠及真正的貧困群眾。這一思想體現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沖刺階段我們黨帶領人民與貧困進行決戰的堅定意志,凸顯了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強決心,釋放出向貧困發起總攻的強烈信號。
三是補齊民生短板,托“底”保“底”,突出重點。人民群眾所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安全等重大民生問題,毫無疑問是“十三五”時期亟須補齊的短板。習近平同志強調,要促進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弱勢群體傾斜,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要做那些現實條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決不能開空頭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過高﹔要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補齊民生短板的思想,堅持從實際出發,強調抓主要矛盾,突出“雪中送炭”和“托底”,彰顯了我們黨執政為民的真摯情懷和務實進取的思想作風。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民生工作中更加關注低收入群眾生活,努力消除民生工作中的盲點﹔大力解決“擇校熱”“看病難”等問題,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安居保障、養老服務等環節加強創新,營造更和諧更宜居的生活環境﹔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補齊民生短板。這些務實舉措帶來了民生的持續快速改善,與一些西方國家的政黨為了拉選票而過度承諾,結果要麼承諾難以兌現、要麼背上過重福利包袱影響經濟發展並最終影響全體人民利益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
楊宜勇:為了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我們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引領扶貧開發工作,不斷創新扶貧治理體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建構全面全程精准化的扶貧機制,協調多方扶貧力量,踐行綠色減貧理念,實現了改革發展成果的共建共享。
韓震:我再補充兩點。一是我們所提出的改善民生是全面改善,既要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又要改善人民的文化生活,還要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為此,黨中央把加快基本公共教育均衡發展作為重要工作加以推進,專門給貧困地區的青年留出進入重點大學的名額,並且大力增加文化公共產品的供給。編制和實施“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大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二是以壯士斷腕的意志大力改善環境,奠定了民生持續改善的環境基礎。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既需要“金山銀山”,也需要“綠水青山”和“藍天白雲”。因此,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健全政績考核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特別是明確“對違背科學發展要求、造成資源環境生態嚴重破壞的要記錄在案,實行終身追責”,把環境保護軟約束變成硬約束,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了重大進展。
董克用:二位的補充我很贊成。人民生活幸福是對中國夢的最好詮釋。這些務實舉措充分表明中國夢不是空中樓閣。通過持續改善民生,將國家的發展落腳在所有人的共同發展上,將夢想的力量凝聚在共同富裕的旗幟下,就一定能以穩健有力的步伐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核心是人,隻有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才會安定有序。”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人民日報理論部編者文匯 · 楊宜勇專欄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