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西方城鄉運動對我國城鎮化的借鑒意義

傅兆君

2016年08月18日10:31    來源:《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年7月上

原標題:西方城鄉運動對我國城鎮化的借鑒意義

  【摘要】城鄉關系是影響中國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基礎性問題。城市和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是否協調,不僅影響當前城鎮化發展的速度和質量,而且直接關系到中國“三農”問題的穩妥解決以及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十三五”時期是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從速度型向質量型轉變的重要拐點,然而我國城鄉關系遠未達到理想狀態。本文回顧了西方發達國家城鄉運動的特點與思想歷程,總結發達國家城鄉關系的轉型與城鄉關聯的措施與經驗,具體提出了五條建議,希望對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所裨益。

  城市和鄉村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城鄉問題是社會分化與分工的產物。它的產生和發展有其內在規律,也受人為調控和制度因素影響。如何更好地實現城鄉關系轉型、促進城鄉協調關系是國內外學者們十分關注的問題。2016年,國家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並以此為指導思想,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目前,中國總體上已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但城鄉關系仍存在嚴峻問題,城市的飛速發展與農村的相對落后形成鮮明對比。有鑒於此,本文梳理各類文獻,試圖總結國外相關理論成果,為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參考與借鑒。

  西方城鄉對立運動規律與思想脈絡

  一般說來,城鄉關系產生於城市出現並與農村分離之后,但西方工業革命以前,城鄉之間並未形成本質差別。伴隨產業革命出現的機器大工業才真正地撕裂了“農業和工場手工業的原始的家庭紐帶”。①此后,西方城鎮化開始加速發展,城市和農村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拉大,出現日益嚴重的二元分化,現代意義上的城鄉關系逐步形成。

  城鄉關系研究的起步階段:城市與農村逐漸成為統一的整體。古典時代的城市,體現著城市統治者的驕傲和對鄉村的超經濟的強制權力,同時也展現著城市權貴的審美情趣。高聳的城牆和巍峨的宮殿,意味著威嚴與權勢,也凝聚著能工巧匠對藝術的追求。在社會層面上體現的是城鄉對立。在古代東方,城堡與都城純粹是軍事堡壘和政治中心,缺乏工商經濟的支撐,體現著經濟結構上“城鄉無差別的統一”,城市成為城鄉關系鏈條上的“贅疣”,本質上體現了更為嚴重的城鄉對立,即城市對鄉村經濟的嚴重依賴性和深重的寄生性。在西方產業革命前,盡管個別時期個別地區有過城市工商業的繁榮,但總體上看,城市經濟不發達,城鄉互惠關系沒有出現,存在明顯的城鄉差別和居民的不平等,近代空想社會主義思潮也因此發出過消滅城鄉差別的吶喊,馬克思進而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的理想圖案。

下一頁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學術前沿》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