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四章  宏觀經濟調控

第三節  不同的通貨膨脹類型和不同的對策

厲以寧

2014年04月02日09:45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授權 獨家連載

一、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及其對策

經濟生活中最早和最經常出現的通貨膨脹是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在當代西方經濟學中,最早研究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的經濟學家是凱恩斯和他的追隨者們。

凱恩斯宏觀經濟學中關於經濟政策的基本主張是維持經濟穩定。維持經濟穩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消除或緩解失業現象,二是抑制或緩解通貨膨脹。造成失業的原因在於總需求不足,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在於出現了過度需求。假定失業嚴重了,政府應當刺激經濟,放寬財政政策,放寬貨幣政策﹔隻要總需求增加了,失業就會緩解,直到消失。假定通貨膨脹嚴重了,政府應當抑制總需求,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隻要需求減少了,通貨膨脹就會緩解,直到消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的大約20~30年內,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政府,大體上按照凱恩斯經濟理論來維持經濟穩定,即運用或鬆或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時而刺激總需求,時而抑制總需求,以維持經濟穩定增長。在當時,這是比較有效的。就治理通貨膨脹而言,政策之所以比較有效,因為當時出現的通貨膨脹屬於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

如果對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進行細分,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投資需求膨脹為主的投資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另一類是以消費需求膨脹為主的消費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在兩類  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中,較常見的是前一種,即投資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

1958年,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菲利普斯在《經濟學報》11月號上發表了《1861—1957年英國失業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的關系》一文,把貨幣工資的增長率同失業率相比較,得出二者之間存在著一種交替關系,也就是說,高的貨幣工資增長率總是伴隨著低的失業率,低的貨幣工資增長率總是伴隨著高的失業率。菲利普斯是根據經驗數據而得出上述結論的,而通貨膨脹率通常用物價上漲率來表示,物價上漲又引起貨幣工資的升高,所以貨幣工資率的變化可以代表通貨膨脹率的變化,貨幣工資增長率和失業率之間的關系也就可以用此長彼消、此進彼退的交替關系來表述。1960年,薩繆爾森和索洛兩位著名經濟學家在《美國經濟評論》5月號上發表了合著論文《反通貨膨脹政策的分析》,文中把菲利普斯提出的曲線稱作菲利普斯曲線,從此菲利普斯曲線概念廣為傳播。在這時,薩繆爾森和索洛二人已對菲利普斯曲線稍做修正,以后學術界和政策制定部門都把菲利普斯曲線解釋為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交替的曲線。

菲利普斯曲線的提出為治理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提供了便利。隻要根據菲利普斯曲線,就可以方便地提出制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依據。內容是:先制定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的“社會可以接受的程度”,然后根據情況,設法把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都控制在“社會可以接受的程度”界限之內,這時不需要採取政府干預措施。如果通貨膨脹率超過了這一界限,政府可以採取緊縮政策,寧肯失業率高一些,也要把通貨膨脹壓下來﹔反之,如果失業率超過了這一界限,那麼政府就可以採取寬鬆政策,寧肯通貨膨脹率高一些,也要把失業率壓下來。這就行了。

從理論上分析,菲利普斯曲線並沒有足夠的理論依據。即使按凱恩斯經濟學原意來說,凱恩斯也沒有科學地說明西方市場經濟國家中發生通貨膨脹和失業的真正原因,需求過度和需求不足依然是兩種現象,它們的制度性原因未在凱恩斯考察范圍之內。菲利普斯同樣如此,他始終沒有去探究通貨膨脹和失業的深層次原因。難道失業的增多是由於通貨膨脹較低、較慢嗎?難道失業的減少是由於通貨膨脹較高、較快嗎?這是很難有說服力的。

果然,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凱恩斯經濟學危機發生了,因為從這時起在美國出現了“滯脹”,也就是出現了通貨膨脹與失業並發症,凱恩斯的需求管理學說和菲利普斯曲線的解釋,都失靈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厲以寧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