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四章  宏觀經濟調控

第三節  不同的通貨膨脹類型和不同的對策

厲以寧

2014年04月02日09:45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五、應對通貨膨脹時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1在爭取實現較高經濟增長率的前提下,以“增量調整”為主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

產業結構調整是需要持續進行的,而且是沒有止境的。在政府採取各種宏觀經濟調控措施治理通貨膨脹時,切不可放鬆產業結構調整任務,尤其是不能讓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停頓下來。

產業結構調整基本上有兩種形式:一是“增量調整”,二是“存量調整”。二者之中應當以“增量調整”為主。這是因為,在治理通貨膨脹時,假定以“存量調整”為主,盡管見效快,但社會震蕩也隨之加大,結果反而不利於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地方政府擔心的是,一旦關、停、並、轉一批企業,地方經濟增長率將下滑,失業人數會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減少,地方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的某些承諾也將無法兌現。於是在一些地方將出現企業“名關實不關”、“明停暗不停”等情況。

相形之下,採取“增量調整”為主的產業結構調整,雖然調整速度會緩慢些,但社會震蕩較小,地方政府的壓力較輕,權衡起來,收效不一定小。

實行“增長調整”的前提是要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並使財政收入繼續增長。這樣,可以利用新增投資,利用社會購買力的上升,可以繼續依靠市場調節作用,加快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時讓不適應市場的企業自行進行產業升級,自行引進新技術,改革舊生產方法和舊經營方式。

2對通貨膨脹警戒線要心中有數,要了解通貨膨脹警戒有“第一警戒線”和“第二警戒線”之分

通貨膨脹警戒線從來沒有一個通用於各國的標准。根據各國的具體情況,它取決於本國的經濟增長率和本國居民對通貨膨脹的承受力的大小。

通貨膨脹率的“第一警戒線”絕不是零通貨膨脹率。隻要經濟增長較快,零通貨膨脹率是做不到的。大體上可以假定為經濟增長率的一半。當通貨膨脹率在經濟增長率一半以下時,政府要加以注意,但不必立即採取緊縮政策。這種情況下,政府通常隻需採取微調、預調的措施。通貨膨脹“第二警戒線”是在通貨膨脹率越過了“第一警戒線”之后接近經濟增長率時的一條警戒線,這時應當採取緊縮政策來應對。但是,這僅限於應對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假定這時發生綜合型的通貨膨脹,那麼單純依靠緊縮政策是不夠的,必須有其他措施相配合。比如說,緊縮與寬鬆相配合:或者是緊縮的貨幣政策與寬鬆的財政政策相配合,或者是寬鬆的貨幣政策與緊縮的財政政策相配合。又如,假定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在綜合型的通貨膨脹中佔重要位置,那麼在採取適度的緊縮政策的同時,必須兼用扶植和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產業升級、發展新興產業等產業政策作為配合。此外還可以增大外匯儲備的使用,如擴大短缺商品的進口額,實行支持企業“走出去”政策。動用外匯儲備,也有減少貨幣流通量的作用。

3要了解中國經濟運行的下述兩個特點:一是“自行車騎得快才穩,騎得慢就搖晃,不騎就倒”﹔二是“剎車容易啟動難”

為什麼要以“騎自行車原理”來比喻呢?這是因為,在雙重轉型階段,中國經濟的運行好像騎自行車一樣,速度一定要稍快一些,社會積存下來的問題才能在增長中得到解決。自行車騎得過快,會翻車,但自行車騎得慢會搖晃,不騎會倒下。這就是中國經濟運行的特點。

為什麼要記住“剎車容易啟動難”?前面已經提到,這是以開汽車為例。中國經濟在雙重轉型期間好比駕駛汽車一樣。這輛汽車,剎車很靈,一剎就停住了﹔而要啟動,機制卻不靈活,所以很難。盡管加大油門,往往遲遲才發動。這是因為,“剎車”的主動權掌握在政府手中,財政一緊縮,信貸一緊縮,就會立刻把車“剎住”了。然而,“啟動”的主動權卻不在政府手中,而在民間投資者和民間消費者手中。如果民間投資者信心不足,他們觀望而不投資,怎麼辦?如果民間消費者信心不足,他們“可買可不買的”不買,又該怎麼辦?政府不可能強迫民間投資者投資,也不能強迫民間消費者去購買他們認為“可買可不買”的商品和服務,所以“啟動”就難了。何況,老百姓不僅隻有“通貨膨脹預期”,還有“投資前景預期”和“就業預期”。假定他們的“投資前景預期”和“就業預期”都不佳,經濟怎能轉入興旺?

4不能用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貨幣流通量的正常水平來判斷中國當前貨幣流通量正常與否

這一點,前面也談到了,這裡再做補充。

道理很清楚,現階段的中國仍處在雙重轉型階段,中國的情況與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不一樣。西方經濟學家計算出來的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貨幣流通量正常水平,可能適合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國情,但並不適合中國目前的情況。這是因為:

第一,中國正處於雙重轉型階段,農民逐漸擺脫了過去遠離市場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即使他們依舊住在農村,但已經日益卷入了市場,對貨幣的使用越來越多了,從而在判斷中國的貨幣流通量是否正常時必須把這一因素考慮在內。

第二,中國當前流通渠道還不像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那樣暢通,中國的流通中間環節多,交易成本高,這必然影響中國貨幣流通速度。這是中國同西方發達市場國家的貨幣流通量正常水平差距形成的又一個原因。

第三,中國的城鎮化正在快速進行中,農民陸續遷往城鎮居住和在城鎮經營小商鋪、小作坊或務工,他們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正在改變中,這樣勢必會增加中國社會對貨幣的需求。

第四,中國小城鎮和農村金融還未能有與經濟發展情況相適應的開展,民營企業尤其中小企業都遇到貸款困難等苦惱問題。為了防止資金鏈斷裂,它們都有“現金為王”的想法,以致手頭都保留超正常的現金,以便應急之用。這樣,貨幣流通量就增多了。

考慮到中國的現實,所以不難得出以下結論: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貨幣流通量正常水平,對中國現階段而言,隻能是偏緊的水平。

根據2008年以來的中國經濟波動的經驗,貨幣流通量偏多和貨幣流通量偏緊都是不利的,但貨幣流通量偏緊的消極影響要大於貨幣流通量偏多。為什麼會這樣?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實體經濟空心化、制造業空心化是雙重轉型階段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即資本大量撤離實體經濟領域、制造業領域。在貨幣流通量偏緊條件下,不僅回歸實體經濟更加困難,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受打擊更大,而且自主創新、產業升級更加難以實現。這樣,對中國經濟的雙重轉型顯然有更大的消極影響。從“兩害相衡取其輕”的角度來看,寧肯貨幣流通量偏多一些,也勝於貨幣流通量偏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厲以寧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