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高等教育本質的返璞歸真——中南大學改革發展調研報告

中央黨校《中國高校改革發展》課題組集體撰稿、李民教授審稿

2014年02月08日08:4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五、關於中南大學改革、發展的思考

改革、發展是人類從野蠻不斷走向光明的不竭動力,更是中國歷盡滄桑之后的孜孜追求。無論現在還是將來,改革、發展都是人類永恆不變的主題。今天的世界順應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大勢,到處充滿了改革的生機。歷史改革的潮流浩浩蕩蕩,不進則退。過去的中國因為改革,創造了世界歷史上中華民族的偉大輝煌﹔近代的中國因為喪失了改革,“收獲了”世界近代史上中華民族的百年悲傷﹔今天的中國因為改革,揭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新篇章。改革推動了中國的進步和教育的發展,教育更應該在中國的改革中身先士卒,為中國的持續改革、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並培養具有憂患意識和改革情懷的現代公民。針對當前中國教育改革滯后,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舉步維艱之際,地處內陸的中南大學的真改革像一盞閃亮的明燈,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去關注它,解析它,呵護它。期待它是星星之火能夠去點燃整個中國教育的改革燎原之勢。正是懷著這樣的情感和渴望,我們調研組數度開會研討、親赴中大走訪了解,發放和統計問卷,幾易其稿,希望得到我們想要的真正答案。歸納起來,我們大概體會如下:

一、憂患意識的新覺醒

(一)知識分子對民族的大愛和國家的憂患。中華民族在過去為人類創造了輝煌,比如四大發明﹔也為自己留下了民族的榮耀,比如貞觀之治和康乾盛世。我們有理由感慨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但當我們猛醒后冷眼看世界時,我們驚嘆於其他優秀的民族卻創造出嶄新的現代工業文明。不由得痛心於那時國人的固步自封和不思進取。近代中國卻遭受了百年的滄桑和屈辱。正如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曾以憂心江山社稷、關心民生疾苦、追求人生理想為基本內涵,從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到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到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 “憂國民”、“安社稷”、“濟蒼生”,成為歷代知識分子的孜孜追求和庄嚴的歷史使命。面對國破山河,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用自己的知識和努力去拯救我們多災和多難的民族。從林則徐、魏源到康有為和梁啟超,從孫中山到毛澤東,從陳獨秀、李大釗到錢學森和袁隆平……。在他們的身上都體現了知識分子對民族的大愛和國家的憂患。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我們一直在不斷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當代是一個好的時代,因為物質充裕了,同時也是一個憂傷的時代,因為精神旁落了。正如張堯學校長所言,如果一個民族沒有了精神,失去了自己的價值分析和判斷標准,隻唯物質和金錢,那麼,物質再多也會很快滅亡。古羅馬就是這樣,非常強大,什麼都有了,生活奢侈,歪門邪道橫行,不長久就滅亡了。 當代知識分子面對當今中國社會的困境必須作為反思的先行者。作為中國脊梁的知識分子更應本著對歷史、民族和對人民負責的高度來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功利和實用主義做集體反思,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大學如何去適應新的環境和堅守自己的教育本分。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的心靈,使人獲得更大的人生自由。中國高等教育必須尋找大學失去的自由精神,還教師和學生以自豪和尊嚴。大學必須改革和完善,高校必須返朴歸真。當代中國高校的知識分子更應心懷祖國、以大愛之心、大德之行,成就大師形象、大美人生,這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應對時代挑戰、實現民族復興所應該追求的奮斗目標。這才是知識分子對國家、民族的大愛。

(二)全體中南上學人對學校的危機和景仰。從學校發展的縱向看,中南大學組建后在過去的10年是跨越式發展,目的是創名次,爭牌子,爭地位,總結三校的辦學經驗。實踐証明中南大學的確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學校的運轉經費、知名度和美譽度還遠遠不夠。創一流成果、出一流人才的可持續發展的學術環境以及機制和體制尚未真正建立起來,中南大學要成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任重而道遠,全校要有危機意識。有危機才有改革、才能興旺。張堯學校長曾在全校中層干部會議上這樣解釋這場改革:“寧要不完善的改革,也不要不發展的等待。”足見其改革的膽識和決心。今天,學校在一個新的起點上正面臨下一步該向何處去的關鍵時刻,又恰逢張校長的有力推動,大家一致認為改革時機成熟。中層干部是中南大學的精英,是中國社會的優秀分子。張堯學校長說我們搞改革,我准備當一顆鋪路石。我希望我們的院長們也當鋪路石,能鋪就鋪點路,為了我們的后代。大學是知識的海洋、是神聖的殿堂,是人類精神的家園和人們心靈的樂土。身在其中的人特別是領導干部和廣大教職員工更應該充滿自豪和景仰。正如張堯學校長所說,大學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煉鋼爐,大學要把社會上不好的東西 “冶煉”掉,把“雜質”去掉、留下正義、留下良心。大學要讓出去的產品是好的,要去發揚光大,去改造這個社會不好的部分,社會才是有希望的。這希望靠的是有風骨和良知的知識分子去推動,靠的是領導干部和全體中大人的自覺和篤行。

二、改革重任的真踐行

(一)黨委領導、權力下放與干部責任。中南大學的改革是在學校黨委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遵循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結合中南大學的實際和自身的問題,推出的系統改革方案。在中南大學的改革中,放權是核心改革目標。中南大學改革在宏觀上要求中層干部自己要提高認識,自覺地服從和服務於改革大局。改革以人為本,改革成果由中大人共享。要使每一個人因改革而變得內心強大和幸福起來。改革關鍵一步是“存量不動,增量分配”。 二級學院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正如許多高校抱怨教育部下放的權力不夠時,高校內部也存在類似問題。張堯學在學校的教代會上表示:對二級學院的權力下放不夠,二級學院缺乏足夠的辦學自主權。應該逐步建立“學校以制定政策為主,學院在公開透明的前提下具體操作”的管理體制,進一步擴大二級學院在用人、酬金發放、研究生招生等方面的自主權。比如在關乎教職工切身利益的崗位設置與聘任、高級職稱評審、博士生導師招生資格認定、研究生招生錄取等方面,二級學院獲得自主權。除了職稱評審,二級學院在新進教師的遴選、二級學科的設置、研究生的招生錄取等方面都擴大了自主權。中南大學的改革都是在法制條件下進行的改革,他們推進改革,第一就是要講規則。中南大學改革依靠全校七萬多名師生員工共同參。如何發動全校師生員工?核心橋梁和紐帶就是學校的中層干部和各學院的院長書記們。張校長說為天地立心,什麼是天地啊?天地就是我們大家、就是人民大眾啊!中南大學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大學,國家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國家,我們要建設高水平、有特色的一流大學,用毛主席年輕時的話說:“我們不干誰干”? 所以,我請我們的書記和院長們要花更多的精力、拿更多的時間,投身到改革中去。在座談中,我們發現很多學院領導都在身體力行的推動改革,如改革試點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書記、院長關於老師上課的問題,就給出了具體數字:講師不能做主講教師,老講師壓力大,如本院專職教師240人,57正高,88副高,95講師(新進講師6人,5年以內的26人,32個新講師,63個老講師,32個新講師中有17人拿到國家項目,可以晉級副高,63個老講師中40多人不可能承擔國家項目而進副高,怎麼分配工作量(思路是轉崗分流,答疑,帶實驗,帶實習)。

(二)權力配置與科學運行。中南大學的改革是希望搞成大學制定政策、二級學院執行政策、師生員工監督政策的體制,三權分立。對於大學放權的做法,魯安懷認為切中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病灶:“大學真正能夠建設得如何,關鍵在二級學院。中南大學的改革是綜合性改革,權力下放,民主管理,完善下面管理,服從學校宏觀管理,做到學院自主,因地制宜、特色管理。正如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左高山說,這段時間,全校所有院系都在開會討論改革方案,由於下一年度就要付諸實施,時間很緊迫,“對學院而言,權力下放以后肩負的責任很大,必須高度重視,如果做不好,可能就要挨學校的板子,況且這場改革涉及每個人的利益,不能不慎重”。 各學科千差萬別,學校出台一個政策一刀切,效果會很差,必須尊重不同學科的特點,賦予學院自主權。這一步邁出去了,學院機制好了,大學才能辦得好”。 然而,放權之后,如何應對各類改革中經常出現的“一統就死、一放就亂”?如何避免學院各自為政各行其是?這也是張堯學所擔心的:“權下放后,如果學院沒有建立相應的權力使用和監督機制,可能會造成誰有權就把資源往自己的口袋裡裝,出現比學校管理時更加糟糕的現象。這樣的改革肯定就是失敗了。”中南大學的應對策略是借重教授委員會。張堯學說,以后學院在決定人事、學術、資源分配等事情時,不能隻靠院務會或者黨政聯席會來決定,而是要先通過相應的教授委員會,例如人事委員會、分配委員會、學術委員會、職稱評審委員會等進行討論,有了相應的意見后再做決定。為了防止教授委員會的利益小集團化、圈子化,學校重構了教授委員會的制度,設計為委員會委員兩年一屆,屆滿后改選三分之一,委員連任不能超過兩屆。張堯學說,這是為了保証院裡的每個教授都有機會成為委員會的成員並參與決策,“這樣的好處在哪兒呢?第一是委員們在制定政策時會有所忌諱,因為你這屆搞得太過分了,當你在下一屆不當委員時,別的委員可能也會整你。這是一個很好的制約。還有一點,就是新任委員在開頭的幾年不大可能犯大錯誤。”隻有這樣,才能使有限的權力真正地在陽光下科學的運行。中南大學的改革成果最終要靠科學的制度和機制來保障。

三、對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期待

教育問題是民生的重中之重,高等教育尤為如此,因為它關乎到千家萬戶,關乎到人的成長和成才,關乎到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中國的大學不能隻注重教會了學生什麼技能,大學應該是一種精英式的教育,應更注重教會學生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對社會有用的人,如何去理性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和這個多元的世界,並且用自己的雙手去改造它們。”張堯學表示,要使教育發展有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首先就應從教育界自身的改革抓起,改革要有真東西。“教育系統內部思想保守、頑固守舊、跟不上世界科技進步的人不在少數。這些人口裡喊著改革,實際上永遠是老一套,以不變應萬變。再加上近年來社會上的許多不良風氣都在高校有所反映,學生和教師的價值判斷和選擇都受到了嚴重挑戰。”他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方法:一是要繼續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二是要加大改革的力度。“我們應對過去的教育改革進行系統的梳理,找出問題、大膽決策、試點先行、系統推進。”

中南大學的發展與長期以來教職員工的努力分不開,鑒於中國的國情,近年的改革又與校長直接相關。知曉了張堯學校長的優秀素質、人文情懷,領導能力和他的經歷,就不奇怪今天中南大學的改革與發展。張堯學本人曾是清華大學的教授,是國家兩院院士,出過國,在教育部任過司長。他不僅有從學生成長為優秀教授的切身經歷與感受,又有留學的寬視角與中外教育的對比體會、感想,加上教育部工作的俯瞰全國教育的高立足點。他當校長,一定清楚中國高校應該是什麼樣的,需要改什麼和怎麼改。現在,他和校委一班人帶領學校做出來了驕人的業績。但,我們絕不能把中南大學張堯學校長的特殊經歷當成其他高校改革發展的難作為和作為的借口,如我們校長不是張堯學,我們改不了、推不動等。因為中南大學的改革發展順應了時代的趨勢,體現了人們的良知與心願,是眾多高校領導者和教職員工、學生心向往之的,而且他們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正在做著類似的事情。

總之,隨著我國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期,涉及面更廣、關聯度更高,破解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難度更大,許多問題解決起來往往涉及多個部門職責,涉及多種政策配套,涉及多方利益調整,靠原來的單項改革辦法或局部突破套路已難以奏效。教育改革仍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各地改革進展不平衡,一些熱點難點問題尚未有效解決,一些保障政策措施還不到位。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是對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重點在深化,關鍵在綜合。要用系統思維、全局意識和全球視野認識改革,用普遍聯系觀點設計改革,用統籌兼顧辦法推進改革,進一步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不斷增強教育改革的自覺性、緊迫性、堅定性,在繼續深入實施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基礎上,牢固樹立改革意識,提振教育改革信心,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將改革貫穿教育工作始終,扎實把教育改革不斷引向深入。

面對中南大學的改革和發展所取得的積極成效,張校長謙虛地表示:中南大學的改革,只是嘗試,還有待實踐的進一步檢驗。是呀,實踐發展永無止盡,認識真理永無止盡,理論創新永無止盡。我們相信,這篇調研報告(及本課題組的《中南大學改革發展調查問卷調查解析報告》)會進一步讓人們真實認識和感受中南大學,讓中南大學改革發展和煦而又強勁的春風催開更多含苞待放的改革花朵,中國高校花壇異彩紛呈,為國為民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也相信中南大學會和著時代的脈搏,不斷地探索,永葆生機與活力,以自己的改革實踐開拓出中國高校改革發展的光明前景。

中央黨校《中國高校改革發展》課題組集體撰稿、李民審稿

【中央黨校《中國高校改革發展》課題組成員:李民(組長)、仰義方、黃峰、孫希江、何鵬程、尹志強、孫喬婧、楊天喬、高瑩】

注:本文引用的數據均來自本課題組撰寫的《中南大學改革發展調查問卷解析報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李 民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