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表明,在未來,改革紅利是中國最大紅利,隻有繼續堅持改革開放,才能夠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創造不竭的動力。新人口紅利、新資源紅利和新改革紅利正在替代舊的紅利,中國的經濟有能力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繼續保持住高速增長的態勢,具備一系列支撐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潛力。
一、改革是中國發展最大的紅利
30多年來的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實踐表明,對於中國而言,實施改革開放,以改革促進開放,以開放推進改革,是實現國家強盛、人民幸福的必經之路。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30多年時間裡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最根本的經驗就是我們始終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經過30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實踐,在當前,中國已經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國家轉變成為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從封閉半封閉的自給自足國家轉變為到全方位開放的商品經濟國家,國內社會生產力水平獲得極大提升,國家經濟社會建設取得全面推進。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在本世紀的初期,我們就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道路上上走了整整10個年頭,但是在中國的國內,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轉變,影響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體制和機制障礙依然大量存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任務也依舊十分嚴峻。
然而在當前,一些人開始對改革開放產生了質疑,將由於改革開放不徹底、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所帶來的問題,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必須經歷和面對的問題歸咎於改革開放本身。認為收入分配不公、城鄉和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資源環境破壞污染等問題之所以會出現,其背后最大的推手就是我們所實施的改革開放,並據此對繼續堅持改革開放的信念發生了動搖,有些人更是主張要回歸到計劃經濟時代。可以說,這完全是對改革開放的曲解和誤讀。他們殊不知,改革開放的精髓,就在於通過不斷鞏固和增強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並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來使各級微觀經濟主體有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空間去參與競爭,創造財富,發展經濟。計劃經濟時代收入分配制度上的“大鍋飯”,看起來貌似很公平,實際上卻非常的不公,農民耕作時可以“出工不出力”,工人有無技術都能夠拿到同等數額的工資,結果導致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都嚴重受挫。而對於資源破壞、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許多發達國家在經濟的起飛階段也都曾經歷過。在開發西部年代,美國的礦產資源遭到了大規模的破壞性開採,英國的倫敦則直至1952年仍在出現令世界為之震驚的“霧都劫難”。
對於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而言,越是困難時候,越是要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這一基本國策,這是經實踐檢驗並証實了的一條真理。我們也應該始終堅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方向,抓住時機落實有利於實現調結構、擴內需、保增長、促開放的改革開放措施,是推動中國經濟在未來持續增長和健康發展的最佳良藥。因此,在今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建設過程中,隻有繼續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進一步凝聚“不改不行、知難而進”和“既做好頂層設計,又鼓勵基層探索”的改革共識,才能夠提高社會各界的改革動力,順利推動各方面改革的平穩向前推進。也隻有繼續堅持“在改革中實現自我完善,在開放中提高應對能力”的信念,我們才能夠成功地破解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攻克改革過程中所面臨到的諸多難題,以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國內的生產力,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創造不竭的動力。
推薦閱讀:
【聚焦】七大改革保証未來10年內經濟增長8.5%以上
鄔賀銓:國務院新政力促信息消費 激發新經濟增長點
徐連仲:中國經濟增長由高速轉為8.5%左右的次高速
裴長洪:目前經濟增長高於“下限”和“底線”
經濟形勢專家談:我國經濟增長不會“硬著陸”
陳克新:結構調整將是新的經濟增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