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第二節 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和巨大潛力
主編 鄒東濤
2013年08月13日13:55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從目前來看,中國國內的總體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之間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坦率一點來講,在今后,通過繼續引進、消化和吸收,仍然有利於我們利用國際上的現成科技資源來提升國內的生產力水平。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過去了的一年裡,中國申請國際專利的數量達到181900項,不但比2010年增長10.7%,更是2005年以來的最高增速。如果按照這個速度進行推算的話,那麼在到2015年之前,中國申請國際專利的數量就有可能接近或超過美國。這也就同時意味著,我們在創新能力方面將能夠趕上甚至超過美國。此外,我們還應該看到,自國家提出要以自主創新來帶動產業升級以來,中國政府和企業的科技研發投入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技術成果也開始不斷涌現,這又決定我們還可以通過技術進步來支撐產業升級。

總之,盡管在一些高技術領域、在一些核心技術上我們與一些發達國家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們要堅信,在一般的產業技術上,我們完全有能力趕上並超過他們。而且保守一點來說,這種產業技術上的進步,至少可以支撐中國經濟在未來的20年內繼續保持平穩快速的增長。

五、人力資本水平提升帶來“新人口紅利”

按照國際上的經驗,一個國家如果完成了工業化進程,那麼農業部門勞動力人口佔全社會勞動力人口的比重通常會低於10%。以美國為例,1900年農業部門勞動力人口佔全社會勞動力人口的比重為38.1%,1980年這一數值下降到了3.6%。從中國來看,通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努力,共有2億多的農業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轉移了出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目前中國農業勞動力人口佔全社會勞動力人口的比重已經不到40%,但是仍存在著巨大的下行空間。在今后,隨著中國農業現代化、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仍將會有大量的農民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和轉移出來,投入到二、三產業之中。而農業勞動力向二、三產業的大規模轉移,則不僅有助於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提升農民的消費需求,還有助於全面釋放國家的勞動力潛力,滿足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對於更多非農業勞動力的需求。也就是說,雖然中國經濟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但距劉易斯拐點尚有相當的距離。另一方面,依照近些年的發展速度,隨著國家整體教育事業的不斷向前推進,中國適齡青年的高等學校入學率在2020年將達到35%左右。到那時,中國將成為世界上人力資本規模最大的國家。

因而可以肯定,繼“人口紅利”之后,勞動人口從業結構不斷改善所帶來的“結構紅利”,以及勞動人口人力資本水平提升所帶來的“人才紅利”,將成為支撐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又兩個重要潛力。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