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社會保障與消費關系研究
楊良初
2013年06月20日16:3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五、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促進消費的若干建議

馬克思曾經在論述社會再生產四個環節的關系時指出:“生產表現為起點,消費表現為終點,分配和交換表現為中間環節。”“在分配中,社會以一般的、居於支配地位的規定的形式,擔任生產和消費之間的媒介。”(見《馬恩選集》第二卷第91—92頁)深刻地闡明分配在生產與消費之間的中介地位,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消費。而分配環節是由初次分配的工資、利息、利潤和地租等形式構成,以及再分配的財政、社會保障、補貼等形式構成。這些分配和再分配工具以不同的方式影響和制約消費。因此,要發揮分配環節誘導和促進消費的作用,必須綜合運用各種分配工具。社會保障作為政府運用的再分配工具,對促進消費發揮重要的作用。

1.雙管齊下,才能有效促進消費。要從分配和再分配入手,才能有效啟動和擴大消費,促進和擴大消費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不能單純依靠調整和擴大社會保障消費。從初次分配入手,就是調整工資,提高工資佔GDP的比重。工資是城鎮職工和農民工的主要收入來渠道,加強對企業職工工資的調控和管理,有條件的企業實行計件工資和績效工資,確保職工工資隨企業效益的提高而提高﹔在一些經營不太景氣的企業,應實行最低工資,企業不能依靠壓低職工工資扭轉企業虧損。地方政府勞動部門加強對各類企業職工工資的管理,並制定工資指導線,企業最低工資以不低於當地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宜。要努力確保職工工資隨著企業效益和地方經濟增長而增長,提高勞動報酬佔GDP的比例。要加強對企業盈利水平的控制,凡是依靠壓低職工工資增加盈利的企業,勞動部門有權給予公告、行政處罰和經濟處罰,聯合工會等群眾組織維護職工的權益。從再分配入手,就是財政稅務部門運用稅收、財政支出和社會保障手段,一方面加大對高收入者的所得稅征管,抑制高收入者收入的過度增長,另一方面財政部門通過增加補貼、社會保險補助、城鄉低保支出、社會救助支出等方式,增加對低收入者的收入資助力度,增強低收入者的購買能力,緩解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矛盾,實現收入分配的相對公平。隻有通過工資、補貼、社會保障等分配工具的調節,確保職工和低收入者收入穩定增長,增強他們的消費能力,才能從根本上啟動和促進消費的增長。

2.健全低收入群體社會保障制度,是擴大低收入群眾消費需求的重要途徑。低收入群體是蘊含公共消費風險的主要對象,改善低收入群體的收入狀況,增強他們的消費能力,是擴張消費、穩定社會環境的有效途徑。為此,應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社會保障支持力度。一是健全城鄉低保制度,適當提高低保標准。建立城鄉低收入群體收入調查制度和收入統計指標體系,加強對低收入群體家庭收入的調查核實,確保城鄉低保資金發放到真正困難的人群。建立健全的分類分層低保制度,對於有勞動能力且未達到退休年齡的低保對象,要限期脫貧,比如1年,到期不能脫貧,取消低保資格,納入社會救助范圍﹔而對於無勞動能力達到退休年齡的個人,凡符合農村“五保”條件的納入五保供養范圍,凡有條件領取養老金的個人納入城鄉基本養老保險范圍,剩下的低保對象才能享受低保金待遇。適當提高城鄉低保標准,低保標准的確定,既要考慮當地的財政承受能力,更要根據當地居民的消費水平、物價水平適時加以調整,使低保對象的基本生活得到更切實的保障,也是讓低保人群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的最佳途徑。二是健全災害救助、臨時生活困難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構成的社會救助體系。我國災害發生頻繁,災害救助是社會救助的主體,包含受災地區企業和災民生產恢復的救助和災民生活救助,要根據受災的范圍和損失程度,加大災害救助投入。凡是因災、因病生活陷入貧困,又不能納入低保對象的人群,均可以享受臨時生活救助,可以根據救助對象的困難程度給予標准不等的一次性生活困難救助。對於低保對象和社會救助對象家庭成員患大病持續投入較大量資金的疾病,由病人家屬申請,根據所需的資金量,給予不超過最高限額的醫療救助,防止低收入困難人群因病返貧、因病致貧。同樣,對這些家庭的子女完成義務教育或有條件完成高等教育,給予家庭和子女一次性或定期的教育救助,幫助其子女完成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社會救助標准應根據當地的財政能力、貧困家庭的生活困難程度給予不超過最高限額的救助,救助標准應定期調整和提高。通過定期調整低保標准和社會救助標准,提高低收入家庭的購買能力,不僅可以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而且可以更好的拉動消費,促進經濟增長。

3.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適當提高社會保障支付標准,發揮社會保障拉動消費的作用。我們知道,社會保障支出規模取決於社會保障的受益面和支付標准。受益面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覆蓋面,現行社會保障制度雖然存在“碎片化”現象,但未覆蓋的人群主要兩類:一類是還未建立相應社會保障制度的人群,比如行政事業單位職工﹔另一類是已經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還未覆蓋到的人群,比如城鎮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有部分“三資”企業、私營企業、個體戶、農民工沒有參與其中。要擴大覆蓋面,就第一種情況就是加緊建立行政事業單位的社會保險制度,最好與現行城鎮企業職工社會保險制度對接,提高城鎮社會保險制度的統一性﹔對於后一種情況,就是增強執法的強制性,凡是應納入現行社會保險制度的人群,應通過行政和法律手段強制納入。擴大覆蓋面,既有利於增加社會保險征繳收入,也有利於提高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統一性,也是讓廣大群眾享受黨和政府對社會保障投入帶來的實惠。適當提高社會保障項目的支付標准,使之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收入增長、消費水平、財政能力、物價水平保持較高的相關性,使廣大社會保障對象的基本生活得到更充足的保障,增強他們的購買力,也是擴大國內消費的有效途徑之一。

4.加快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縮小城鄉社會保障差距,擴大農村消費需求。農村是我國弱勢群體比較集中的地區,要啟動農村消費,必須從提高農民收入入手。加快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增加農民的社會保障收入,是啟動農村消費的有效途徑。一是加快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普及,解決農村“老有所養”問題。將現在試點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盡快在全國推廣,各地根據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能力,在中央財政補助中西部地區60歲以上農村老人每月55元養老金的基礎上,再適當提高養老金發放標准,要從財稅政策方面鼓勵農民和農村集體為農民“個人賬戶”多繳養老保險費,對“個人賬戶”基金實行“財政專戶”存儲,給予優惠利率的照顧,以提高農村老人養老金的發放水平,提高老年農民的消費能力。二是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各級財政對農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補助標准,提高農民就醫的報銷比例,增加對農村醫療服務的投入,擴大農民受益范圍,切實解決農村“就醫難、看病貴”的問題。三是建立健全以農村低保為基礎的、農村醫療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五保戶供養、臨時生活困難救助為內容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並與國家扶貧政策機制相配套,建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國家給予援助、無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國家給予救助、防止脫困的家庭返貧的社會救助新機制。從制度安排上,確保農民收入有保証,促使農民購買力的穩步上升,帶動農村消費的健康發展。

5.增加社會保障財政投入,提高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性,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政府是社會保障的最終責任人,有義務增加對社會保障的投入,特別是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條件下有必要運用赤字和增加社會保障投入刺激消費需求。一是增加對社會保險項目的財政補助支出,適當提高社會保險項目的支出標准,達到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的目的。比如,我國已連續六年提高企業職工養老金支出標准,對縮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城鎮居民收入起到了很好作用。今后應根據經濟發展要求,繼續適度提高職工基本養老金支出標准、失業救濟金標准、基本醫療保險報銷比例、工傷和生育保險支出標准,使社會保險支出標准的提高與居民總體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水平提高保持合理水平。二是增加對必須由政府承擔的社會救助支出、社會優撫安置支出、社會福利支出、社區服務支出,使總體社會保障支出增長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三是加強對社會保障資金投資運營和監管,提高資金的效率和安全。建立健全社會保險結余資金投資運營機制,在完善現行國債、銀行存款投資工具的條件下,探索社會保險結余資金進入資本市場運營,購買企業債券、金融債券、政府基金、適度投資股票等途徑,提高資金增值水平,更好應對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資金的需求。建立社會保障預算,使社會保障資金收支活動受到嚴格的預算監督,提高社會保障預算的透明度,保証社會保障資金的安全。通過上述途徑,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支出佔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使社會保障財政支出成為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和擴大消費的重要途徑。(2009)

參考文獻:

1、 樊彩耀:《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消費穩定增長》見《經濟參考報》2000年7月26日

2、 金三林:《我國消費不足原因何在》見《中國財經報》2009年12月15日

3、 劉尚希:《消費總量不足,民生問題就會惡化》《中國經濟網》

4、 劉尚希:《民生問題的要義—實現基本消費的平等化》《搜狐網》

5、鄭新立:《通過改善民生拉動經濟發展》《人民日報》2009年2月28日

6、童光輝 姜明耀 《我國稅收制度是否有利於消費》見《中國財經報》2009年12月22日

(責編:朱書緣、趙晶)

相關專題
· 楊良初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