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建立社會保障預算,提高社會保障資金管理與財政的可持續性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2013年06月20日14:55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2.德國、日本的社會保障預算

與美國的類似,德國和日本的社會保障預算都可列入專項基金預算模式。該模式將社會保障收入、支出與政府經常預算收支分開或相對獨立,單獨編列社會保障專項預算,予以專門反映。日本編制7個社會保障特別賬戶,這些特別賬戶均有獨立的資金來源,它們以獨立賬戶的形式納入政府預算。80年代開始,日本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改革,其特點是:大幅度減輕國庫負擔﹔把社會保障負擔從中央政府轉向地方政府、個人及保險機構﹔降低社會保障支付水平,使之向更低的方向平均化。其中最大的改革是統一年金制度,使原來按照職業和行業分散建立的不同年金制度逐步趨向一體化﹔自1986年開始,將原先的國民年金改造為所有老年人均有權分享的基礎年金,形成了包括基礎年金和雇員年金雙層結構的公共年金體制﹔1994年,日本將公共年金作為各類年金制度的共同基礎,實現了全國年金制度的一體化。但目前仍存在鐵路、煤炭等8個不同規模的年金集團,保險費的繳納、給付水平及財政狀況不盡相同。

德國在一般預算之外單獨編制社會福利預算。德國90年代對養老制度進行了兩次改革。第一次是1992年,其主要改革措施是兩項,一是將養老給付的指數挂鉤對象由毛收入縮小為淨收入,這樣就一定程度地減少了養老給付的水平,將養老成本在退休人員和在職人員之間進行了“再分配”。二是提高了工人“早退”成本。雖然法定退休年齡男為65歲,女為60歲,但“早退”在德國非常普遍,因為早退的政策非常慷慨﹔1992年的改革提高了早退的成本,每月的退休金減少了0.3%。男女法定退休年齡都為65歲,過渡期較長,全部實施要到2012年才能完成。由於失業率不斷上升,1996年又進行了一次改革,這次改革減少了社會保險繳費,並將1992年改革中規定的分階段削減措施的過渡期提前到2004年,而不是原來的2012年。最顯著和最有爭議的改革是1997年通過、1999年實施的改革方案,即引入養老金給付的老齡化權重:如果壽命增加,就調整養老金給付計算公式以減少養老金的給付標准,通過指數的變化來減少養老金標准。根據人口統計預測,估計替代率將從平均收入的70%下降到64%。

3.英國、瑞典及北歐國家的社會保障預算

以英國及瑞典等北歐國家為代表的國家採取的是政府公共預算模式。政府將社會保障收入、支出視同政府的經常性收支,在政府公共預算中統一安排。英國的社會保障預算收支全部在政府經常預算中體現。社會保障收入在統一國庫基金預算下的稅收項裡反映。英國社會保障收入來源於國民的“社會保障繳納(社會保險稅)”。該稅收雇主和雇員共同繳納,合計稅率為20.95%,其中雇主繳納10.45%,雇員繳納10.5%。英國的社會保障支出直接以“社會保障費”項目列示在政府的經常支出中,在政府經常預算支出中社會保障費所佔比重1977年為23.9%,1984年為29.1%,1994年為32%。以英國為代表的福利國家將社會保障收入與支出直接列示在政府的經常性預算收支中,不存在單獨的社會保障預算。由於政府將社會保障收支與政府經常性收支一樣對待,予以安排,因此,政府可以直接參與社會保障收支的具體管理,直接控制社會保障事業進程。在社會保障收支安排過程中直接體現政府的意志。但由於社會保障預算與政府經常性預算收支混在一起,難免社會保障收支與經常性收支之間相互擠佔資金。而且由於社會保障預算收支全部由財政負責,在“福利剛性”的作用下,社會保障支出膨脹,成為財政不堪背負的重壓。同時由於社會福利支出日益膨脹,導致越來越多的經濟資源用於消費,從而影響了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私人企業的大規模資金積累,削弱了擴大再生產的物質基礎,增加了產品成本,導致產品競爭力下降,英國等福利國家近年來經濟下滑不能不說與此有關。現今從世界范圍看,以英國為代表的政府公共預算形式的社會保障預算已不再為各國所贊同。

4.澳大利亞社會保障預算

1992年前,澳大利亞養老保險隻有聯邦政府提供的基本養老金。1992年聯邦政府建立了強制性繳費年金制度,使養老保險體制變成了基本保險、年金保險、自願職業年金和儲蓄的“三支柱”體制,從而使養老保險制度具有可持續性。第一支柱是由聯邦政府的基本養老保險提供的基本養老金,它是非繳費的、經濟狀況核查型養老保險。從年齡條件看,男性必須年滿65歲,女性從目前的60歲逐步延長到65歲,才有資格享受基本養老金。從居住年限看,是澳大利亞公民或在澳大利亞居住10年的人。同時通過嚴格的收入和資產核查向最需要援助的人提供基本養老金。享受基本養老金的界限是單身每兩周收入1204澳元,夫婦總收入每兩周2010.5澳元,超過此限的不享受基本養老金。基本養老金支付標准:單身每兩周可領取361.4澳元,夫妻每兩周可以領取603.2澳元。1992年基本養老金支出佔政府預算支出的1/3,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逐年增多,僅靠相當於平均收入25%的基本養老金難以滿足廣大居民日益增長的社會保障需求。因此,聯邦政府建立了強制繳費的職業年金制度,目前繳費率佔雇員工資的9%,由聯邦稅務署負責征收,然后計入個人賬戶,委托年金基金受托機構管理,繳費40年后,可以向受益者提供相當於退休前個人收入的40%替代率的養老金。繳費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或一次性支付給受益人,或分散支付給受益人。但現在擔心,9%的繳費率經過30—40年的積累,難以達到設想的40%替代率的養老金目標,因此有人主張將繳費率從目前的9%提高到12—15%。第三支柱是自願性職業年金和其他投資收益以及保險。目前自願職業年金繳費率為收入的6%,領取年齡將從目前的55歲逐漸調整為60歲。此外,還有住房出租收入和管理性投資收益與保險收益,對養老保險發揮著重要的補充作用。

澳大利亞的《社會保障法》於1947年出台,社會保障所需資金列入政府年度預算,來源於稅收。澳大利亞絕大部分稅收在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將資金撥付給各個州政府,州政府再給市一級地方政府撥付部分資金。稅收則是通過三級政府三方談判到大家都滿意才可執行。看上去簡單,實際操作卻比較復雜。每年5月,澳大利亞政府制定下一年度社會保障資金計劃。社會保障資金大約佔GDP的7%左右,佔聯邦政府支出的33%。社會保障資金來源於政府財政收入,主要用於社會救助。對享受者有嚴格的申報審核制度,以保証每個真正需要保障金的申請者領取到社會保障金。政府最關注的是經濟發展,國家經濟文化對社會保障政策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如經濟蕭條、失業增多、保障基金支付多,反之亦然。因此每年國家財政要做預算,並要提前准備四年的財政預算計劃,根據每年的情況進行調整。

通過分析世界各國社會保障預算的情況,綜合整理得出以下認識:(1)社會保障預算應與政府公共預算分開,社會保障基金預算、政府公共預算分別編制﹔(2)社會保障預算不能與政府經常預算放在一起,但又不能完全割裂開來,這點在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3)社會保障資金以基金管理形式為好,但基金管理的科學性、法制性、公開透明與前瞻性是至關重要的﹔(4)社會保障模式一國一樣,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供套用。

(責編:朱書緣、趙晶)

相關專題
· 楊良初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