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繼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綱領性文獻
———略論十八大報告中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新部署
杜飛進
(人民日報社政治文化部)
2012年12月26日18:16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21.第一次提出“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的改革要求。這一要求最早出現於胡錦濤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但進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還是第一次,其目標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圍繞這一目標,十八大報告明確了全面深化五大體制改革的目標要求:(1)在經濟領域,通過“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2)在政治領域,通過“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3)在文化領域,通過“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基本建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形成有利於創新創造的文化發展環境”﹔(4)在社會領域,通過“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體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基層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網絡,建立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體制機制”﹔(5)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通過“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這五個方面的內容是對改革開放的頂層設計,為在體制改革領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指明了方向。

22.第一次將“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的重要論斷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發展是硬道理”,是鄧小平同志南巡談話提出的重要觀點。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既表明我們黨對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存在的矛盾問題有清醒的認識,也表明我們黨對時代和實踐發展所提出的發展新要求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有高度的自覺。在科學發展中,發展不再是僅僅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發展,而是努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的發展﹔不再是某方面的片面發展,而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的全方位發展﹔不只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的率先富裕,而是先富帶后富,城鄉、區域協調的發展﹔不再是不計資源環境代價的發展,而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這種全方位發展的理念,貫徹於實踐中,必將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

23.第一次用“四個著力”和“五個更多依靠”,全面闡釋了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科學內涵。十八大報告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具體是:“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這一新闡釋,十七大報告提出的“三個轉變”(即“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相比,站位更高、視野更寬、措施更實,表明我們黨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認識和謀劃更加深刻更加全面。

24.第一次提出走中國特色信息化道路,並闡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關系。現代經濟是知識經濟,當今時代是信息時代,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化正在成為全球競爭的戰略重點、促進科學發展的重要手段和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有效途徑。十七大報告已經提出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十八大報告提出“走中國特色信息化道路”,是在新形勢下提高綜合國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需要處理好信息化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關系。正如十八大報告所指出的:“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四化同步發展”思想的提出,不僅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現代化發展路徑認識的深化,而且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豐富。

25.第一次提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的論斷。當前,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還存在很多制約科學發展和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障礙,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並對經濟體制改革任務作出具體部署。(1)“保証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這一提法最早出現於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的決議中,將其寫入十八大報告,是對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的深化和補充。(2)“加強宏觀調控目標和政策手段機制化建設。”這是我們黨對改革開放以來宏觀調控工作的經驗總結,是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重要舉措,必將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和有效性。(3)“形成有利於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這表明稅收不再只是籌措政府財政收入的工具,而且還是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是稅制理念的巨大進步。應按照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原則,充分發揮稅收調控經濟、調節收入分配的職能作用,進一步優化稅制結構、公平稅收負擔、規范收入分配秩序。(4)“建立公共資源出讓收益合理共享機制。”這一提法在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建立這一機制,充分體現了改革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的要求,對縮小我國地區差異、收入差距有積極作用。除土地以外,礦產資源、國有企業的公共利潤都屬於公共資源收益,這些資源的出讓收益要共享,就應把其收益納入到財政預算進行統籌安排,用以支持社會公共事業的發展。(5)“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提高銀行、証券、保險等行業競爭力,維護金融穩定。”十八大報告中這些關於深化金融改革的新思想,是對金融本質的科學認識,是對實踐發展新要求的正確回應,是在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金融運行規律科學把握基礎上,對金融的健康運行提出的全方位要求。

26.第一次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這表明我們對科技創新的意義和作用有了新的認識,對提高科技創新水平、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生產力發展形成了新的戰略思路。十八大報告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新科技革命和全球產業變革步伐加快,科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我國科技發展既面臨重要戰略機遇,也面對嚴峻挑戰。隻有抓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學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國家創新體系,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才能為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27.第一次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的角度對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出全面部署。主動調整經濟結構,既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題中之義,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依托的主要手段。當前,無論是解決我國存在的產能過剩、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還是保持更長時期的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都需要主動調整經濟結構。這是在對經濟發展規律深入把握基礎上作出的戰略選擇。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最早由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八大報告重申了這一提法,並首次對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出全面部署: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大中型企業核心競爭力,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28.第一次提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的論斷。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論斷。十八大報告將城鄉發展一體化上升到解決三農問題根本途徑的高度,表明我們黨對統籌城鄉發展有了新的規律性認識,找到了從根本上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城鄉發展一體化,要求實行城鄉發展規劃一體化、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城鄉勞動力就業一體化、城鄉社會管理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為了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一些新思路、新舉措,比如,“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等等。這些新思路、新舉措,著眼於對農民權益的充分保障,進一步明確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的具體內容。

29.第一次明確提出“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目標。當前,統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使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必須建設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把著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新型城鄉關系的內容: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這四個定語,不僅揭示了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而且明確了以工促農的結果是城鄉互惠: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既能加快改造傳統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又能進一步優化工業結構,促進工業發展﹔以城帶鄉的結果是城鄉一體,最終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30.第一次提出“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重要任務。十七大報告提出:“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全面”二字,充分反映出近年來我國開放型經濟建設已經取得重要進展,在理念和實踐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十八大報告對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作出了的新部署。(1)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是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的:“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十八大報告再次重申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時,對開放型經濟體系的內容作了與時俱進的界定,用“多元平衡”替代了十七大報告的“內外聯動”。多元平衡,就是既要加強與發達國家的經貿合作,也要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和周邊國家的經貿合作,增強對外經濟的穩定性。這是我們總結國際金融危機經驗教訓得到的重要結論。(2)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這是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在對外經濟領域的貫徹落實。這一提法,比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在內涵和外延上都有重要擴展。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不僅包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還包括優化進出口貿易結構、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促進貿易平衡發展等,其基本要求是“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3)創新開放模式。主要是促進沿海內陸沿邊開放優勢互補,形成引領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開放區域,培育帶動區域發展的開放高地。(4)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發展服務貿易。這是推動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5)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推動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6)加快走出去步伐,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7)統籌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推動同周邊國家互聯互通。(8)提高抵御國際經濟風險能力。

(責編:常雪梅、何晶茹)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