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
“冷戰”結束后,有著13億人口的中國在中國共產黨正確領導下,沒有重蹈蘇共敗亡的覆轍,避免了蘇聯式崩潰和俄羅斯衰退的悲慘命運,不僅實現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而且始終保持著改革、發展、穩定協調統一的良好勢頭。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西方經濟社會制度和社會治理模式或碰壁或擱淺,不少國家面臨著不穩定和不確定的未來。與此相反,中國成功應對了這次金融危機並實現率先經濟回升向好,展現了中國道路的魅力。30多年來,中國經濟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中國穩定的政局和政治治理形式影響著世界格局,豐富著世界政治面貌,中國發展的價值取向和經驗原則豐富了人類發展的內涵和理念,為世界文明圖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與西方國家一些學者局限於“民主—專制”、“西方—非西方”的兩極對立思維模式不同,中國發展採取全面、科學的發展方式,沿著協調的發展軌道,秉承包容的價值理念,為當今國際社會提供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另一種圖景。中國發展改變著世界,中國發展豐富著世界。中國政治發展顯示出強勁的政治競爭力和政治發展潛力,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近幾年西方社會許多主流媒體花費大量筆墨去描述中國日益壯大的經濟實力,不斷提出“中國崛起是對西方世界的挑戰甚至是威脅”。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對於中國不同於西方模式的發展道路,西方媒體、政界乃至學術界大都只是忙於指責和恐慌,而沒有、也不願去認真分析中國發展模式的背景、內涵和實質。
及時總結新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政治發展的經驗,汲取國際上一些國家民主化進程中的經驗和教訓,認真分析民主成長的國際環境以及中國政治發展模式的內在含義等內容,有助於深入反思政治發展和民主化的真正含義,不斷明確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從而進一步增強改革和發展的目的性和針對性。
社會主義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中國在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上的成功實踐很好地回答了這一問題。中國注重立足本國國情,以人為本,注重民生,較好地處理了社會民主、個人自由、國家穩定和政治效率的關系,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保障,探索出一條符合大多數人利益的政治發展模式。社會主義制度就是要高揚公平、公正的旗幟,為大多數人謀福利。中國的發展很好地體現了發展目的的人民性、發展價值的包容性和發展方式的兼容性。在當今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下,中國的政治發展模式日益彰顯出獨特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優勢。
從服務對象上看,執政黨和政府的最終目標是服務於普通民眾的最大福祉還是極少數金融僭主的最大利益,這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兩種道路的最大區分,也是兩者斗爭的最集中焦點。從“為人民服務”到“以人為本”,為民謀權、為民謀福、人民利益至上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最高宗旨。
有國外研究者認為,中國正在開辟出一條通往發展的新道路,這條道路是建立在創新、積聚非對抗性力量、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和注重個人權利和責任平衡基礎之上的。其實,對於中國發展道路的成功及其彰顯的思想價值,西方大可不必驚慌失措。正如國外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所言,中國道路是一種內生型的發展,秉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和”與“共生”的價值理念。中國只是在探尋一條符合本國特點的發展道路,並無意挑戰西方發展模式。中國政治發展的實踐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人類社會的民主道路和民主形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推進經濟改革和社會轉型的同時,始終進行著政治發展和民主政治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探索。發展是第一要務,政治發展同樣是政治建設的主題。中國的政治發展要符合政治、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要求,追求穩定、民主、效率的協調和均衡進步。中國人民在改革發展進程中,形成了一整套改革和發展的理論與法則,如“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四項基本原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改革、發展、穩定相協調”的政治理念。中國政治發展和民主建設的各項政策和制度安排,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於維護政體的穩定和效率,有利於維護人民的經濟社會權利,有利於維護社會的團結、活力與和諧。中國的政治發展超越了西方單一的“西化—民主化—私有化—自由化”的政治框架,有效地吸納了經濟轉型和社會調整的張力,有效地防范了一些國家出現的民族分裂和地區分離勢力,實現了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中國的政治發展理念更加成熟,發展步伐更加穩健,發展前景更加美好。(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信息情報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