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目標的新部署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需要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目標,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因此,十八大報告與時俱進地提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新要求的同時,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目標的新部署,這也是十八大報告結構布局上的一個新特點。
這個新部署,概括地講就是“五個加快”: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包括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要求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要求基本建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形成有利於創新創造的文化發展環境。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體制,要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基層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網絡,建立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體制機制。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要求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這“五個加快”的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銜接,與五個方面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配套。就兩者關系來講,實現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是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動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結果。兩者聯系緊密,缺一不可。
三、完善經濟體制和轉變發展方式的新要求
十七大報告在這一部分講了八個問題,十八大報告整合成為五個問題,其新要求有以下幾點。
一是第一次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要求。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什麼樣,有什麼特點呢?新發展方式的立足點是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著力點是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動力是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后勁。這一個立足點、四個著力點和五個“更多依靠”的動力是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新特點、新要求。
二是第一次提出“四化同步”的新要求。十七大報告的相關表述是“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變化,十八大報告第一次作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新表述,並明確要求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怎樣實現“四化同步”呢?就是要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四化”同步發展是我們黨立足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的重大戰略決策,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最新成果,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發展任務的科學把握,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指明了航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是現代化的基本內容。21世紀是信息時代,從“三化同步”到“四化”同步發展,增加了一個信息化,契合了時代特征,表明信息化已被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信息化覆蓋國民經濟的所有行業,與其他“三化”相互促進。“四化”同步的本質是“四化”互動,是一個整體系統。就“四化”的關系來講,工業化創造供給,城鎮化創造需求,工業化、城鎮化帶動和裝備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為工業化、城鎮化提供支撐和保障,而信息化推進其他“三化”。因此,促進“四化”在互動中實現同步,在互動中實現協調,才能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三是第一次提出“三個平等”的新要求。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問題時,十七大報告提出“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從而對不同市場主體法律上平等保護和經濟上平等競爭的“兩個平等”,這是我們黨關於所有制經濟理論的一次飛躍。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把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定位為處理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兩隻手的關系﹔同時,第一次提出“保証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不同市場主體“三個平等”理論。這些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其中,“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就要保障不同所有制經濟主體“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打破行業壟斷,放寬民營企業市場准入,並構建與企業體系相匹配的多層次金融體系,讓各種市場主體公平競爭,擁有平等使用資源、資金等生產要素的機會。
四是第一次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論斷。創新驅動發展,是2012年6月胡錦濤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首次提出的,他強調: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最關鍵的是要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既要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中找准科技創新主攻方向,又要把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必須堅持把以人為本貫穿科技工作始終,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科技創新成果,讓廣大人民生活得更健康、更舒適、更安全、更幸福﹔必須建立健全科學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國家創新體系﹔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人才為本﹔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需要科學決策,科學決策需要科學咨詢。在“7·23”重要講話中,胡錦濤進一步提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經濟學角度講,創新驅動是相對於要素驅動、投資驅動來講的。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投入、大量資源消耗和大規模政府投資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但是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要素結構變化,原有的“人口紅利”、“土地紅利”優勢開始減弱,“土地財政”無法持續,使主要依靠要素驅動、投資拉動的外延式粗放型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當前,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是要實現增長動力轉換,即從要素驅動、投資拉動轉向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創新驅動,從過度依賴“人口紅利”、“土地紅利”轉向靠深化改革形成“制度紅利”,促進經濟內涵式集約型發展。十八大報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發展戰略的重大創新,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
五是第一次提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的重要論斷。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也是我國發展的難中之難。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命題,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都是我們黨關於經濟社會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並且在實踐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十八大報告提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進一步明確和完善了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思路。在新形勢下,怎樣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十八大報告闡述的主要措施是: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等等。這七個方面的措施中,完善基本經營制度是根本,完善一體化體制機制是關鍵,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是基礎,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核心,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是動力,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