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本土化與國際性的關系。在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中尊重國情和借鑒國際經驗,實質上是如何處理好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中的本土化與國際性關系問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公平價值取向、法律規范、政府主導、互助共濟與風險分擔等固有特征,是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國際性的體現。然而,這一制度畢竟是主權國家范疇內的制度安排,必然要受到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乃至歷史文化傳統等的綜合影響,從而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本土化的烙印。對我國而言,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與完善應當將本土化與國際性有機結合起來,既尊重國情,又體現制度發展的客觀規律。尊重國情意味著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需要正視我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以及現階段面臨的挑戰與困難﹔尊重制度發展規律意味著要在制度安排中真正消除中國特色的“身份”差異等,體現制度的公平取向,盡快實現制度統一,並不斷增進國民福祉,實現國民福利與國民經濟同步發展。從現實出發,短期內應當充分考慮國情,循序漸進地推動制度改革﹔長期來看,則應當尊重制度發展的客觀規律,實現制度的可持續發展。應當努力避免的是,以尊重國情為由來扭曲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導致制度異化。
5. 國民福利與國家競爭力的關系。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國家競爭力,是提升國民福利的前提和基礎。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國民福利,又會對提升國家競爭力產生促進作用。從國際經驗看,缺乏社會保障或福利不足的國家,通常也是國家競爭力薄弱的國家,即使短期內可以通過犧牲人民福利來獲得快速發展,最終依然不得不採取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和增進國民福利來維持國家競爭力﹔而社會保障制度健全、國民福利較好的國家,通常能夠維持較強的國家競爭力,當然它還與所在國家的人口因素、發展階段、社會結構乃至歷史文化等因素緊密相關。在處理國民福利與國家競爭力關系時,必須避免兩種片面取向:一種是將國民福利與國家競爭力對立起來,簡單地認為國民福利的增長一定會損害國家競爭力﹔另一種是以北歐高福利國家為實例,認為隻有福利國家才能提高與保持國家競爭力,並將其視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前者忽略了這樣的歷史事實,正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與發展,才促使資本主義社會由野蠻階段進化到文明時代,正是國民福利能夠與國民經濟同步發展,才維系了發達國家長久的和諧、穩定與繁榮。后者充分肯定了北歐國家作為世界上福利水准最高的國家,其國家競爭力確實得到了維護,但忽略了北歐國家人口少、資源豐、200多年資本主義積累了豐厚的物質財富等條件。我國應當冷靜、客觀地借鑒國外經驗與教訓,妥善處理好國民福利與國家競爭力的關系。一方面,應當承認國民福利與國家競爭力之間的正相關關系,不能以擔心損害國家競爭力為由,忽視人們的福利需求,不能隻強調創造與積累財富而忽略對財富的合理分配。另一方面,我國又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並不豐裕、物質財富積累有限並且正處於發展中的國家,這種現實國情決定了在相當長時期內都不可能走北歐福利國家的道路。對我國而言,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適度的國民福利,將是維持並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條件。殘缺的社會保障制度,或者超前的高福利建設,都會對國家長期競爭力產生損害。因此,應採取循序漸進的策略,從不斷縮小差距入手,逐步建立起公平、普惠的社會保障制度,並需要堅持以繳費型社會保險為主體,走多層次的社會化發展道路。
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發展需要處理好的公平與效率、政府與市場、權利與義務、本土化與國際性、國民福利與國家競爭力這五大基本關系,實際上都是公平與效率問題的深化和演化。妥善處理這五大基本關系,應當建立在對公平與效率問題正確認識的基礎之上。正確認識公平與效率問題,是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理論研究需要解決的最基礎問題,也是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獲得良性發展的理論基石。然而,很長時間以來,理論學術界存在將效率問題簡化為經濟效率的現象,影響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理論的全面發展和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效果的客觀評價。正因為如此,張怡恬博士的這本《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效率論》,才顯示出了與眾不同的特殊價值。該書將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效率劃分為宏觀效率、中觀效率、微觀效率三個層次,深入分析了三個層次效率的內涵以及之間的關系,提出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中觀—社會、經濟效率分析框架,並對發達國家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進行了歷史回顧和經驗研究,得到了很多富有規律性的啟示。該書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效率問題的全面而透徹的分析,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理論空白,解決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研究中的一個重大基礎理論問題,其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實踐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指導意義。
是以為序。
2012年6月
(此文是作者為《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效率論》(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書所作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