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識早已達成,關鍵是下一步如何加速推進。
不久前,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開了一個座談會,請來一些知名的民營企業家。令人吃驚的是,這些民營企業家對民營經濟新老“36條”並不太感興趣。他們說,文件很好,但對一些壟斷行業,民營企業不願進入、不敢進入,擔心有去無回。
對此,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理事長李劍閣指出,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一是要打破壟斷,放開市場准入﹔二是要放開管制,減少干預,強化競爭。
“改革的焦點,是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吳敬璉表示,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核心的問題都是政府自身的改革。這個改革確實最難,原因就是政府自身的改革將會觸動政府和一些官員的權力及利益。換句話說,就是要有勇氣和決心“革”自己的“命”。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成思危則說:“在中國,政府相對於市場是處於強勢的,實際上我們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是兩個方面,政府要發揮保障公平公正的作用,市場要發揮促進經濟效益的作用。如果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和市場看不見的手配合得好,會起到一加一大於二的結果,能夠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如果配合得不好,市場的效率就會下降,而政府的公信力也會受到損害。”
博源基金會理事長秦曉一口氣列出了政府主導的三大問題:其一,政府一主導,必然扭曲價格機制、扭曲資源配置﹔其二,政府一主導,就產生了官商勾結的溫床﹔其三,一定時候形成路徑依賴和特殊利益團體。
“為什麼我們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變這麼多年不盡如人意,我認為就是政府過多干預,市場沒有發揮自己的作用。政府一定要改革自身,成為一個服務型政府。”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尖銳地指出,“一個縣副縣長10來個,鄉鎮還有四大班子,你說你是公仆,我們家裡現在窮,不富裕,我們少請幾個保姆不行嗎?”
成思危則一再強調,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需要更加尊重市場規律,尊重市場的價值規律、供求規律和競爭規律,要盡量減少審批,讓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發揮更多的作用。
有評論疾呼:“惟思將來也,事事皆其所未經者,故常敢破格。”百余年來,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的這句話,激勵著無數仁人志士奮發進取,變革圖強。今天我們同樣需要這種精神,引領中華民族復興的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