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1日09:2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二、改革的整體性協同規律
社會主義改革不是對社會某一領域和某一方面的完善和修補,而是對傳統體制的全面改造,是從宏觀的微觀的全方位綜合治理,是對社會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的深刻變革。參加改革的是整個黨及其領導下的千千萬萬人民,是不同部門、不同職業的人們組成的浩浩蕩蕩的改革大軍。因此,改革不僅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而且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制約和決定其運行狀態的基本規律之一,便是整體懷協同規律。
改革的整體性,表現在每個領域、每個部門的改革互相聯系、互相制約,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每個區域的改革也互相聯系、互相制約,在空間上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由各領域、各部門各地區結合而成的改革整體,具有任何子系統所不能取代的整體功能﹔每個部門和局部的改革都不能脫離整個系統,而整個系統的改革又影響和決定著部分和局部的改革。
改革的整體性決定了改革的各個部分之間具有密切的協同關系。即各部分的改革不能孤立進行,而必須互相配合,在規模和速度上保持大致均衡的關系,既要有重點突破,又要有整體推進,各部分之間互相呼應,協同運動,使改革沿著有序化的方向發展。當然,這種協同,不是靜態的平衡,而是動態的協同。而且這種整體的和諧、勻稱、協調的狀態不是天然就有的,而是需要通過自覺的調節、控制和協同的方式才能形成。如果不能自覺地實行協同,改革就不可能有序、穩定和持續地進行。
這種整體性協同規律,如果用圖表表示,是一個“向心——輻射模型”。它對改革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協同有如下要求:
一是堅持以經濟改革為中心,其他各方面的改革圍繞經濟改革進行,實現經濟改革與其他改革的協同。隻有經濟體制改革順利推進和取得成功,其他改革才能相應推進和取得成功。其他改革都要面向中心,服從和配合於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要主動向外輻射和輸出能量、要求,積極推動和開展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形成萬紫千紅的局面。中心與外圍,互相作用,互相配合。主次關系不能顛倒,也不能脫節。
30多年來,中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經濟體制改革作為最重要的改革牢牢抓住不放,同時相應地開展其他領域和方面的改革。而其他一些曾經的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失敗或轉向,與沒有處理好這種關系大有關系。
二是堅持謹慎而又果敢地推動政治體制改革,實行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的協同。在“向心——輻射模型”中,政治體制改革不處在中心地位。與其他改革一樣,它也要圍繞經濟體制改革進行,受經濟體制改革支配,為經濟體制改革服務,如果顛倒這個關系,改革就很可能失敗。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敗証明了這一點。另一方面,政治體制改革雖不在中心,但作為上層建筑,卻處於一種層高臨下的態勢,並且相當程度上決定著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改革的命運。政治體制不改革,或者失敗了,都可能對經濟體制改革或其他改革產生致命的影響。
如何處理好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是整體性協同規律中最需要處理好、但也最難處理的一對關系。經濟體制變動了,必然要求上層建筑進行變動,這是基本常識。但問題是怎麼把握這種變動的關系和程度。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必須相適應。但是不是同步關系?很多人都認為是同步。但其實,隻能是有限同步,或適度“錯步”,而不可能完全同步。某些個別的政治體制改革會早於經濟體制改革外,多數政治體制改革則會稍稍滯后於經濟體制改革。從整體而言,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應保持“慢半拍、淺三分”的關系。慢一點,淺一點,就比較順利﹔如果同步、甚至超前,改革的難度就會成倍增長,甚至導致翻船。當然,也不是過於滯后。過於滯后也會影響經濟體制改革。
三是堅持在各項改革的周圍形成一種改革的“意識場”,以無形的方式促進改革的整體協同。場是物理學的一個概念,如磁場、引力場等等。它不是實物,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客觀存在,充滿於整個空間,並具有傳遞相互作用的能力。用場論看改革,圍繞著改革,也存在一種“場”,不過是一種特殊的場,我稱之為“意識場”,即由人們的思想觀念所組成的意識環境,包括對於改革的認識和態度,也包括其他有關社會生活、社會行為的觀念意識。這種“意識場”,處在“向心——輻射模型”的最外圍,但對改革卻起著潛在的但卻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如果圍繞改革的是一種積極、進取、向上、開拓、創新的意識場,改革就能在一種較好的意識和輿論氛圍中進行﹔反之,如果圍繞改革的是一種消極、無為、軟弱、保守、冷漠、僵化的意識場,那麼,改革的生氣就會在冰冷的氛圍中湮沒。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進行的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推動全黨確立起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對於改革開放的一路推進,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指導下,全黨全社會形成了一種上下同心協同改革的意識場,使改革開放得以在良好的氛圍中進行。
當然,從目前的狀態來看,由於種種復雜的原因,中國社會也正在出現和彌漫開一種“改革疲勞症”。對於改革的質疑之聲加大,堅持改革的熱情下降,推進改革的動力減弱。這種“意識場”的變化,對中國改革開放的繼續進行,將會產生不可輕視的消極影響,必須及時給予高度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