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历史嬗变【4】

吴秀才

2017年09月22日09:24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2002—2012)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一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发展,指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实现人民物质生活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二是政治生活的高度发展,通过加强政治制度建设,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三是精神生活的高度发展,即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四是生态生活的高度发展,努力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发展,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早期的发展观念重“物”不重“人”,现代社会的发展战略才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增长服务。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提出未来社会是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一贯忠实地代表人民利益,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内容,江泽民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他们的发展理论都具有“以人为本”的思想成分。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作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又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指出:“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为保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各地方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了发展目标。如上海市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研发经费支出、环境保护投入等列入2004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深圳市把原定的实现现代化速度从2005年推迟到2010年,把就业率、社会保障覆盖率、社会治安破案率、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等与GDP等都确定为现代化指标;浙江湖州市永新的考核体系取代原有的GDP考核体系,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城乡缩小差距、环境保护等都纳入干部政绩评价体系。

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对全国都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采取措施,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依靠人民;要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曹淼、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