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才
2017年09月22日09:24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二、以全面现代化为目标的追求经济、政治、文化共同进步的整体发展观(1987-1992)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展开,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目标也从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发展到全面现代化。在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上,逐步认识到四个现代化不是现代化发展的全部内容,还应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党的十三大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提四个现代化的同时,强调“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如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提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后,“四个现代化”就很少提及而代之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了。
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而且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我国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把经济发达、政治民主和文化繁荣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就由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变成了“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富强,主要是指以经济发达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这是以富强作为物质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对四个现代化目标的继承、发展和综合;民主,就是使国家的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建立起比资本主义更高程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文明,从广义上讲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此特指精神文明。富强、民主和文明,三者是三位一体,不可或缺的,这既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体现,也是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保证。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对这一发展目标又作了重申。
“富强、民主、文明”现代化目标的提出,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比“四个现代化”在内涵和外延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即:既包含了物质文明方面的现代化,又包含了精神文明方面的现代化。因此,党的十三大制定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是一个最全面、最富有激励和感染力的战略目标,只有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协调发展、全面进步,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的新飞跃,也标志着党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成熟。
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发展目标的指导和鼓舞下,中国现代化建设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均迈出了新的步伐,工农业战线捷报频传,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中国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在生命科学、核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和农业及通信技术、化工药物、医疗设备等高技术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卓著成就,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此外,从国际上看,在对工业文明所走过道路进行反思的基础上,针对工业文明模式的局限性和产生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将发展的内涵由经济、社会拓展到自然界,要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追求经济、政治、文化共同进步的整体发展观比单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前进了一大步,但也有不足之处。虽然注意到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共同进步,但没给予作为人类发展的空间载体和物质资料的环境和资源以足够的重视,自然生态系统仍然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与经济发展相比,其他领域的发展仍相对滞后,如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严重,权力腐败、道德失范等现象滋生。
上一页 | 下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