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蔚冰
一、宋、明大儒的静坐功夫
当下静坐之书繁多,或以禅道之言阐述,或以瑜伽之法修持,事实上早在宋、明时期静坐已是很多读书人的必修功课。
宋代大儒朱熹提倡“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朱熹师从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而二程、李侗等诸位先生都推崇静坐以助学习。
《宋史?杨时传》记载着“程门立雪”的典故就提到了程颐瞑心静坐:“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而在《二程外书》(卷十二)中也提及“伊川(程颐)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
朱熹认为,静是学习的根本。曰:须是静,方可为学。
《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六)记载:“郭德元告行,先生曰:人若於日间闲言语省得一两句,闲人客省见得一两人,也济事。若浑身都在闹场中,如何读得书!人若逐日无事,有见成饭吃,用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二年,何患不进!”
至明代,大儒高攀龙(1562-1626)也深得其中真昧。《高子遗书》(卷一)记载:朱子谓学者“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三年,无不进者。尝验之一两月便不同。学者不作此工夫,虚过一生,殊可惜!
高攀龙一生留下诸多诗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静坐功夫上是有实修的,其诗云:兀兀日趺坐,忻忻时读书。会兹动静理,常得情性舒。
又曰:静坐非元非是禅,须知吾道本于天。
又曰:一静自能开百障。
而在高攀龙前尚有一位大家,更是将静坐实修与为人处世作为“致良知”的抓手。他就是“阳明先生”王守仁(1472-1529)。
在其所留的《王文成公全集》中处处可见静坐实修的经验之谈。
曰:吾昔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多收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故近来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洲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方能察人病理。
又曰: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只为后来做功夫的分了内外,失其本体了。如今正要讲明功夫,不要有内外,乃是本体功夫。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在“良知”前冠以“致”,阐明“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及“本体与功夫”的关系。
由是可见,至明代中后叶,静坐之风盛行,靜坐的利益被社会广泛认可,非释、道独有。
二、袁了凡与云谷禅师
袁仁(1479-1546),字良贵,号参坡。他“博极群书”,天文、地理、历书、兵刑、水利、医学无不精通。以医为业,又以贤能闻名于地方。与当时社会名流包凭、沈周、唐伯虎等为诗文好友,与王阳明、王艮、王畿等多有交往,其人品深受王阳明赏识。
袁仁三十八岁时,妻王氏去世,复娶李氏,生三子三女,三子为袁裳、袁表(了凡)、袁衮。明嘉靖十二月二十六日,了凡先生出生,时年五十五岁的父亲袁仁,老来得子,视为“祥瑞之征”。袁仁寄予儿子厚望,取名“表”,字“庆远”。并撰写《嘉禾记》一文以记此事。
袁了凡年幼时体弱多病,父亲是名医,父辈中又有善静坐者,因此,学习静坐入门较早,关于袁了凡先生“静坐”功夫,最有名的一段文字是在《了凡四训》中与云谷禅师“对坐三天三夜而不动一念”的记载。
云谷禅师(1500-1575),是嘉善县胥山人,俗姓怀,在南京栖霞山清修四十余年。了凡先生的一生,从“认命”到“改命”云谷禅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了凡先生与云谷禅师是同乡,他们见面时,了凡先生正为“命运”所缚,而云谷禅师已然悟道。
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中说:在栖霞山我和云谷禅师对坐了三昼夜后,云谷禅师问我,“凡夫所以不得成为圣人,只因为妄想纏绕。你坐了三天,不见你起一个妄想,这是怎么一回事?”我答道:“我被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都有定数,即使要妄想,也是没有用处的。”云谷禅师笑着说:“我以为你是豪杰,原来是个凡夫。”我问云谷禅师:“这是何意?”云谷禅师说:“人们不能达到无心的境界,就要被定数所束缚。那里会没有数呢?但是,普通平凡的人是有数的。大善的人,数就拘不了他,大恶的人,数也是拘他不定的。你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不是凡夫吗?”接下来云谷禅师袁表传授了改变命运的方法,袁表受教后说:“我的号原来叫学海,从此以后就改号了凡,因明‘了’立命的道理,不愿再落‘凡’夫的窠臼了。”
了凡先生的命运经过忠实的实践归于确实改变了,六十九岁时写下了著名的《了凡四训》,四百多年来,袁氏家训福泽了袁氏子孙后代,也惠及了无数华夏子孙。
而云谷禅师七十三岁时由嘉兴名贤请归故里,圆寂后葬于大云寺右。
明代高僧憨山德清大师在礼拜云谷禅师灵塔时,看到了凡先生撰写的云谷禅师碑文,认为铭文过于简要,于是亲自撰写《云谷先大师传》。
《传记》记载:憨山大师年青时受过云谷禅师教诲,对师执弟子礼,赞叹云谷禅师的品行,将云谷禅师尊为“明代中兴禅宗之祖”。
相关专题 |
· 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