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微观政策要活,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微观政策要活”。如何做到灵活的微观政策?就是要通过完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观经济,充分释放生产消费活力和内部增长潜能,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微观经济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发展的“推进器”,放活微观政策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积蓄发展新动能的现实需求。做活微观、提质增效对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一、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
微观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不竭源泉。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市场活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政府对市场主体干预得太多。因此,实现“微观政策要活”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快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要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基本思路,将该放的放下去,将该管的事管好,将该服务的服务到位,真正做到“放水养鱼”,激活微观经济。
1.增强经济领域简政放权力度
目前,简政放权基本上按照“经济相关部门不低于二分之一、其他部门不低于三分之一”的要求稳步推进,这一全面化、普适性的要求对于简政放权的全面启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经济领域的审批权限与公众的经济利益、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各经济相关部门以前通过“自我授权”设置各种审批事项的情况比较多。因此,下一步简政放权应避免各类部门“一刀切”,向经济领域适度倾斜。另外,简政放权应更加重视从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角度进行整体部署、全方位为企业松绑,避免各种抓大放小、抓实放虚、我抓他放等行为对改革红利的抵消,切实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
2.简政放权应向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倾斜
小微企业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源泉,商事制度改革使小微企业“出生”变得相对容易了,但要健康存活下来仍然面临种种困难,从简政放权的角度看,政府应该从两个方面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一是降门槛,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证照和资质、资格审批,给小微企业更多的“出生证”;二是优服务,在财政、金融、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对小微企业倾斜,给小微企业适当地“喂点奶粉”,切实让新注册的800万小微企业尽可能地活下来,并以此带动“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服务业的突出问题是准入限制条款过多过细,初步计算各部门负面清单中有关服务业准入条款总量大约有2000条,而其他国家一般多则数十条、少则十几条,单就数量差距就已十分明显,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精简。
3.通过社会领域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经济领域是简政放权的重中之重,但教育、卫生、医疗、养老等社会领域的协调推进对经济领域行政审批事项的取消和下放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社会领域的简政放权也不能裹足不前,而要齐头并进。一是要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鼓励民间资本为政府“补位”,加大教育、养老等社会领域的投入力度;二是要对社会领域的各种评比、达标、认证、收费事项进行全面评估,该保留或下放的进行保留或下放,其余的则应尽可能取消,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切实降低市场门槛;三是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要跟上,使地方政府有能力也有积极性跟随中央步伐进行简政放权,为避免社会领域的“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有力的支撑。
放活微观政策是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做好新常态下经济工作,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本届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先手棋”,国务院大规模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进了“历史博物馆”……一系列重大举措皆意在于此。只有让引导微观经济的各项政策在“活”字上做足文章,多做宏观引导,少行微观干预,才能真正放开市场主体的手脚。
相关专题 |
· 理论书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