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四章

怎么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2】

2016年02月16日10:5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第二节 产业政策要准,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

近年来,中国整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正加快向第三产业主导的形态转变。然而,在产业结构表现出显著改善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第三产业的提升潜力仍然十分大。与欧美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第三产业比重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仍然较低,还不到50%。另一方面,中国工业体系中传统工业较多,新兴产业的增长难以弥补传统工业的萎靡,内部结构矛盾十分明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为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指明了方向。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新特征与新趋势

1.产业结构逐渐高级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20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568845亿元,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三次产业各自占比由“二一三”转型为“二三一”,从2013年开始转变为“三二一”,三次产业经济贡献率由“一二三”转变为“二三一”。1978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28.2%、47.9%、23.9%,是典型的“二一三”型产业结构。1986年,第三产业比重为29.1%,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的27.1%,转变为“二三一”型产业结构。我国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从1990年的27.1%降到2013年的10.0%。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始终保持着主导地位,占GDP比重长期保持在40%以上;且第二产业占比微幅上升,从1990年的41.3%上升到2013年的43.9%。第三产业占比稳步提升,从1990年的31.5%提升到2013年的46.1%。近年来,第三产业增速加快,自2012年第四季度始,第三产业的增速超过第二产业;自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比例转变为“三二一”。近十年来,第一、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表现出此消彼长趋势。其中,第一产业贡献率由1999年的6%降至4.9%,第二产业贡献率由57.8%降至48.3%,而第三产业贡献率由36.2%上升至46.8%。2015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高于6.9%的GDP增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51.4%,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这是继2013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后,中国产业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事件。

2.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

第一产业逐步形成了农、林、牧、渔共同发展的格局。种植业逐年稳步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09.9万吨,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增长0.9%。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其中谷物总产量55726.9万吨,比2013年增加457.7万吨,增长0.8%。牧业、渔业在第一产业内部的地位明显提升。2011年,牧业和渔业的产值比重,较1978年分别从15.0%和1.6%上升至31.7%和9.3%,但总体来看,牧业和渔业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增长速度上发展都比种植业缓慢。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增长率的波动较大,2004年之前,增长率波动幅度为2.1%,而2004—2014年波动幅度达到了3.3%。这对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重型化趋势,成为我国产业结构的显著特征。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重型化趋势持续加强,这也是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基本特点。90年代中后期至“十五”末期,我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70%。“十一五”期间,这一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而“十二五”期间,重工业增长继续领先于轻工业,工业结构的重型化趋势继续加强,2012年,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7.1%。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整体水平提升明显,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例下降,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社会化养老、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越来越受到关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沈王一、谢磊)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