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生命有期 学术不息——怀念2014年逝世的人文学者

2014年12月25日08:3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来新夏

3月31日,著名历史学家来新夏在天津逝世,享年91岁。

人物小传

来新夏

在学界素有“纵横三学,自成一家”之称,皆因他在历史学、方志学、图书文献学等学科领域都开一时风气之先,著有《北洋军阀史》、《古典目录学》、《方志学概论》、《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等。

1923年生于浙江杭州,1946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历史系,师从陈垣、余嘉锡、张星烺、启功等名学者,后在华北大学随范文澜攻读研究生。他1951年起任教于南开大学,曾任该校图书馆馆长并创建图书馆学系。

来新夏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是1957年的《北京军阀史略》,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北洋军阀兴亡史的专著,“文革”中成为他的麻烦之一。有人批评他 “研究坏人的历史”,“阴暗心理作怪”。事实上,来新夏的许多研究成果都具开拓意义,多部专著是本领域或新中国成立后本学科第一部作品。他不只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个人撰写的著作摞在一起甚至高过了天花板。有人形容,来新夏属于“百科全书”式人物,且口才极好,讲课“记下来就是一篇完整文章”。

据说,晚年的来新夏已经不再开启新的课题,而是把旧稿补充完整。他的代表作《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是用毛笔写成的初稿12册,但经过“文革”,仅余两册。另一书稿《书目答问汇补》也被没收,多年后被学生从废纸堆中发现。

缅怀文章

我心中的来新夏先生

以学术研究为生命——怀念来新夏先生

落花流水春去也——追记著名历史学家来新夏

吴小如

5月11日,著名文史学家吴小如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人物小传

吴小如

被认为是现当代中国“多面统一的大家”,在中国文学史、古文献学、俗文学、戏曲学、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和造诣。他的书法艺术,已臻一流;他的戏曲史研究,与梨园刘曾复、朱家溍并称“三贤”;他的诗词造诣,获今年3月《诗刊》“子曰”诗人奖。

吴小如生于1922年9月8日,原名吴同宝,其父为著名书法家吴玉如。学生时期,曾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并于1949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他曾受业于朱经畲、朱自清、沈从文、废名、游国恩、周祖谟、林庚等著名学者,是俞平伯先生的入室弟子,跟随俞平伯45年。由他主编的《中国文化史纲要》重印多次,获“北大优秀教材”。吴小如对《先秦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所做的贡献,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

吴小如一生以讲课为最大嗜好,最喜欢称自己是“教书匠”。上世纪五十年代,北大中文系中流传有“讲课最生动的吴小如”之说。而吴小如也调侃自己是“中文系万金油”,哪个讲堂都可以上,特别是在中国文学史方面,“开课范围能从先秦到鲁迅”。

行走学术界,吴小如给人的印象却是尖锐无情,过洁世同嫌。连吴小如本人也不讳言,他和同行关系紧张。对于书法界,吴小如曾批评道:“尝谓今之所谓书法家,有一批人只是为写字而写字。甚或有的人专门为追名逐利而跻身于书法之林。他们一不读书,二不‘识’字,尤其近年来世风丕变,有人竟连前代碑帖都不屑临摹研读,一提笔便想自成流派,自我作古,且动辄自封为‘书法家’。”

类似的针对学术不良现象的批评,吴小如经常以撰文的形式刊发于报端杂志等,因此也获得了“学术警察”的别称。吴小如谈及自己为人处事时曾说,“不是所有事情全锋芒毕露,我还有做人的原则,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还有一条,己之所欲,不强施于人。否则,必然很糟糕。”

缅怀文章

雁去鱼来忆莎翁——怀念吴小如先生

性情吴小如:文章易冷 风华不逝

最后的采访——吴小如:我不喜欢凑热闹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晶、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