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以学术研究为生命——怀念来新夏先生

潘友林

2014年12月22日15: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核心提示】来先生极为勤奋。其治学有“四勤”,即脑勤、眼勤、耳勤、手勤。直到晚年,伏案邃谷,坚持每天工作八小时以上,效率超常,而谨严蕴其中,不以聪敏取胜。

来新夏先生离开已有半年多了。那是在2014年3月31日,清明时节泪纷纷之际。我将悲痛压在心里,怀念一直绕在心中。我有幸与先生结识十五年之多,协助先生工作五六年之久,是在先生益壮之年。

纵横三学 自成一家

来先生是学界公认的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图书馆学家,纵横三学,自成一家。先生游刃于史学、方志学、图书文献学等领域,三学有机融汇,各有建树。仅以林则徐研究为例:先生幼年受祖父家学启蒙,后师从陈垣、范文澜等先生研究史学,自然依赖图书馆藏书,而自藏史籍又是史家所必备。有此体验,先生一参加工作就开始留意在古旧书肆搜求古籍,所获甚多。其中幸获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所编的《文忠公年谱草稿》(今已赠南开大学图书馆),多所揣摩,为中年寄情《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积一意趣;更进而着手编撰《林则徐年谱》,数年告成,于198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先生因之为林则徐研究界所翘首;撰谱对林则徐一生所处种种背景的深细发掘与把握,对搜辑出版近现代史料亦是一助。其后随着史料的不断发现,先生又于1985年出版了《林则徐年谱》增订本、1997年编撰出版了《林则徐年谱新编》、2011年编出了《林则徐年谱长编》。先生对林则徐年谱倾四十多年心血,四善其稿,这在中国年谱编撰史上所鲜见,同时也为编撰《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增加了颇有特色的条目,更具先生亲身体验的视角。仅围绕林则徐年谱的数度编撰,先生所涉足的近现代史、古籍、方志、人物年谱等,几门学科无不左右逢源,相互交融,相得益彰。而于图书馆学言之,有先生的古籍积累与著述体验,相比纯然研究图书文献学而视野更加广阔,更有针对性,更加切近学界所用,自然也更具科学性。

来先生对中国方志学情有独钟,与同道力倡新修方志、整理旧志,接连出版了《河北地方志提要》、《中国地方史志纵览》、《志域探步》、《中国地方志》、《中日地方志比较研究》、《古籍整理讲义》等;有针对性的论文不计其数。先生还奔波南北,宣讲方志学,为各地所宗。先生身兼天津、萧山等多地志书顾问,同全国各地方志办多有联系,仅对山东德州的旧志整理就关注、指导了十几年之久,直至2013年,先生还在视力锐减中审阅书稿。各地送给先生的志书数百种,如今都捐给了家乡浙江萧山,藏于江寺的古楼中。此外,先生还应邀赴日本讲学,作中日地方史志比较研究,与日本学者齐藤搏教授主编了《中日地方史志比较研究》。先生在方志领域的学术成就与贡献,也无不与先生的史学、古典目录学、图书文献学的渊博学识息息相关,相互增益。

渊源家学 聪敏勤奋

在学科愈分愈细的潮流下,普遍认为博不如专,专不如精,纵横多家不如专精一家,而来先生则有所不然。

来先生在多个领域都颇有建树,源于幼年根植于国学深基,早早就受到开发未来知识的诱导,预储了开发多种学科的基本技能。先生的祖父来裕恂学贯中西,先是晚清大学者俞樾的弟子,后留学日本,任同盟会办的横滨中华学校教务长,归国后潜心著作,晚年为浙江省文史馆员。先生的祖父从小就严格地对他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先生自感这为他一生从事学术活动奠定了入门基础。先生参加工作后,祖父仍时时关注先生的发展,不时写信指导先生读书和修改作品,直至去世。书香世家的熏陶与扶持,成为先生得天独厚的优势,影响并助力其一生。

此外,来先生从小学到大学有幸得到诸多名师的传授与提携。从中学的谢国祯之弟谢国捷,到大学的陈垣、余嘉锡、张星烺、朱师辙、柴德赓、赵光贤、启功、范文澜等,先生自慨“从各个方面给我日后的学术道路以重要的影响”,“他们都为我日后走上学术道路耗费心血,特别是他们的谨严缜密、求实、求真的学风,成为我一生努力追求的方向”。但先生对启功先生所传书法,尤其是画,自愧无所建树,终生为憾。其实,先生的硬笔书法筋骨刚健,深有功底;毛笔书法更不愧墨宝,只是先生不愿示人而已。先生承家学而根基深厚,得名师而躯干伟壮,敏于学而枝广叶茂。

来先生聪敏过人,晚年不衰,且愈加深妙。与先生接谈,尤其是“闲谈”之际,先生精言妙语,快人朵颐,如享精神大餐。先生写作效率极高,精思笔涌,动辄千万言,尤其伏枥之年,年年都接连出书。其效率之高,为人难与之伦比。

来先生极为勤奋。其治学有“四勤”,即脑勤、眼勤、耳勤、手勤。直到晚年,伏案邃谷,坚持每天工作八小时以上,效率超常,而谨严蕴其中,不以聪敏取胜。一次先生回忆说,年轻时有次作文,写作最快,洋洋洒洒,自以为可得好评,却被老师责为缺真,成为先生的终生之警。他晚年愈加谨严,如他人协助搜集的《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续编资料,先生精心核实,字斟句酌,唯恐有失。当时下老年人追求保健长寿、颐养天年之际,先生却以学术为生命,以金针度人为己任,难得人生老更忙,且在身体有病之时。2009年因乘飞机例行查体,查出心率过缓而被迫入院安装心脏起搏器,出院前日即迫不及待召我谈《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的有关问题。先生有言:“有生之年,誓不挂笔。”近年先生视力、精力衰减,仍艰难笔耕不止,他逝世前的3月6日,《海南日报》还发表了先生的《难得人生老更忙》。

蔼蔼长者 诚以待人

来先生身材魁梧,气宇轩昂,不失威严,然接触起来却令人感到和蔼可亲。几十年来,先生家中经常有几代学生拜访,亲如一家人。笔者跟先生受教几年,每次都是先生亲自下厨做家乡菜招待,亲切关心我的家庭与生活,商讨问题毫不以师自居,蔼蔼长者,与人平等相视,人格感人!先生对所求者尽力满足。2009年,山东聊城东昌府区政协编撰出版《东昌老街巷》和《东昌文史》,通过我转求先生题字,我有些忐忑。先生或许对傅斯年的家乡情有独钟,竟爽快地答应了,很用心地题写了书名,遒劲润美,实为先生题字中的珍品。作为地方文献专家,无疑是在真诚地支持地方文献研究事业。先生曾向绍兴农民捐书千余册,支持孙伟良开办“来新夏民众读书室”,这是先生学术面向社会、文化服务民众、学者民众一体的深厚情结。

来先生的品格情怀,实出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长期濡染,对历史与社会的深邃了解与观察,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对人生高远的追求,达人格修养的高层境界。不凡而凡,凡而不凡,来先生才成为众所敬仰、永远怀念的大家。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晶、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