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实录:冯仲平、贾文华解读“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

2014年05月14日13:5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图:访谈嘉宾与主持人在直播间 (万鹏 摄)

>>>进入直播页面

相关新闻:

冯仲平:未来中欧关系的“2.0版本”利于世界和平发展

冯仲平:习主席“狮子论”揭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必然性

冯仲平:“各美其美、天下大同”文明秩序观充满智慧

贾文华: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 文化力建构必不可少

贾文华:习主席访问欧最大亮点是对文明互鉴交流的彰显

[主持人]: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收看人民网访谈节目。今年3月22日-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11天访问当中,习主席共出席了84场活动,媒体评论,这次习主席的高密度、快节奏的访问开创了中国外交史上的诸多第一。今天我们在演播室为大家邀请到了两位教授和我们一起来为大家解读习近平主席这次欧洲之行。我们来认识一下二位教授:坐在我身边的这位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教授。

[冯仲平]: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冯教授身边这位是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贾文华教授。

[贾文华]:各位网友好,主持人好。

[主持人]:欢迎二位和我们大家一起来解读习近平主席这次欧洲之行。刚才在开头也说到了,这次习近平主席通过很多高频率的会谈包括演讲阐述了一系列的中国主张,国内国际对于习主席这次访问给予了很多评价。首先请教二位,你们认为这次习主席的欧洲之行的最大亮点或者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冯仲平]:这是习主席担任国家主席以来第一次欧洲访问,所以,各界都给予了很大关注,欧洲的媒体覆盖的非常大,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报道。我个人感觉,一方面,他这次行程特别多,你刚才讲了有80多项活动。从这次访问总体来看,访问先从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开始,还有两个重要的机构,一个是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是在巴黎,还有一个就是欧盟总部,这两个机构都是我们国家领导人、国家元首首访,以前从来没去过。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在我看来,特别强调习主席利用这次机会发出中国声音,确实这次是非常之行,非常访问。从这个方面看,在荷兰参加核安全峰会,第一次阐释了中国的核安全观,中国作为一个核国家,核能越来越重要。在法国,正好赶上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在这个纪念大会上,有人说中国醒狮动,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谈中国和平发展观。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全面阐述了一个当代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我觉得这些演讲,包括他在四个国家访问的每一个国家都发表了一篇文章,这都是史无前例的,以前从来没有过。这么密集地向欧洲传递中国的声音,就是这次访问的一大亮点。

[冯仲平]:好多国外专家说习主席是杰出的政治家,我认为还是一个杰出的演讲家。

[主持人]:这是冯教授的第一大感受,就是创下了很多第一。我们想听听贾教授的观点。

[贾文华]:我也非常认同冯教授的观点。习主席访欧确实开创了诸多第一。就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习近平访问最大的亮点或者它的最大的特点,可能也是我们原来不是特别强调和关注的,就是他对文明互鉴、文明交流的突出与彰显。我们一般人都知道,中国与美欧国家在意识形态、制度属性以及我们的价值观念,还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等各方面,都存在重大的差异,而我们以往大都注重于现实利益范畴之内,或者是意识形态考量范畴之内的这种对外交流与活动,往往会造成合作方之间缺乏必要的相互认知和理解,会导致冲突和矛盾。从这个角度来看,习主席站在文明这样一个高度来重新鉴定中欧关系,并推动中欧合作,实际上从欧洲人的角度来表达了我们的一个意愿。

[贾文华]:世界上存在多种多样类型的文明,但是每一种文明本质上都是特定地区、特定时代,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集成,它本质上大概不能够从,比如说优劣或者是好坏来界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从文明的角度,可能跳出了很多具体实际问题的制约和束缚。文明从词干上来讲,最早的civics是在古典时代指公民、市民,好象是18世纪法国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叫《人类的朋友》,他在那本书里面首次提出了文明这个概念,以此为起点,欧洲人逐步把他们信奉的比如科学精神、理性、进步、人道主义逐步都纳入了这个概念。经过启蒙时代,欧洲历史学家发现,除了欧洲文明之外,还有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所以我们由此看,我们一下把中欧关系从一个非常具体、可能也非常琐碎的一种境地拉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样一个界定,就给中欧关系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活力和新的内涵。中欧关系目前大体上经历了,冷战之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可能的确也需要这样的内涵。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明交流与互鉴的突出和彰显,在我看来,可能开启了中欧合作的又一扇更高更新的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学习路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