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第四章  宏观经济调控

第二节  不同的失业类型和不同的对策

厉以宁

2014年04月02日09:4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二、总量失业及其对策

总量失业是指在经济中因就业机会不足、岗位不足而引起的失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农民已被人民公社所管辖,有田可种,所以农民被认为已“充分就业”,不在总量失业之列。政府唯一要考虑和安排的,是城市中达到就业年龄的青年人,以及城市中无业的从而没有收入的中年人(也包括一些无业、无收入的青年人)的就业问题。当时有两项重要的措施,一是青年人(当时被笼统地称作“知识青年”,因为他们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到农村去插队,或到边疆的生产建设兵团去劳动。尽管这些做法可以安排大批城市青年,但在经济学中却把这种现象称为“隐蔽性失业”,而“隐蔽性失业”是不计入失业人数的。二是给城市中的无业又无收入的中年人和一部分青年人安排做临时工,从事植树造林、修路、清扫垃圾等工作。尽管是临时工,但总算已经就业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人民公社已解散,农村家庭承包制已在全国推行,知识青年插队的做法也被抛弃,再加上农民自行外出务工或从事小商小贩活动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了,但是总量失业状况继续存在,只是有些年份缓和些,有些年份压力大一些,这些全同经济增长率高低有关。

根据中国实际,缓解总量失业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五项:

第一,经济增长应当维持较高的速度,近期内不要降低到7%以下。这是因为,新就业岗位通常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涌现的,经济增长率连续滑坡,总量失业必定会增大,这已被中国双重转型的历程所证实。何况还应当注意到,经济增长率的变动和失业率的变动不仅有时差,而且有不对称性。比如说,当企业订单减少,企业产值下降,从而促使经济增长率滑坡时,就业率并不会因此立刻降低,而是要滞后一段时间,因为企业仍希望订单会恢复原状。假定企业匆忙裁员,一旦订单到了,怎么办?所以企业要先等待一段时间,视订单状况再决定裁员。这表现为裁员滞后于经济增长率下滑。另一方面,当经济转而复苏时,已裁员的企业看到订单开始上升时,一般不会马上招收职工,企业仍处于观望阶段。这时,企业大多采取让现有职工加班加点的做法,以应付生产之急。等到订单确实多了,经济回暖了,才决定招收新职工。这反映新增就业滞后于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因此,相对于经济增长而言,就业增加也是滞后的。这也就是经济增长率的变动与失业率的变动所具有的不对称性。

第二,增加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提升它们的收入水平,改变它们的消费结构,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传统服务业无疑可以增加许多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会增添更多的工作岗位。服务业的就业潜力很大,这是未来吸引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领域;此外,也能接纳有中等学历的就业人员。

第三,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居民和农民都有创业热情。这是因为,政府鼓励城乡居民自行创业的政策措施,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如自行创办小微企业,创办养殖场,开发滩涂地、荒地和沙地。农民的家庭农场、家庭牧场和家庭林场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小微企业,除业主本人和家属在这里从事生产和经营外,还吸收了本地和外地的劳动者前来就业,这就是“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四,民营企业是当前吸纳新增就业人员最多的领域。这也是政府在制定就业政策时最应当考虑的领域,主要是要保护民营经济投资者的产权,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包括领域准入的限制、融资的困难、公平竞争的障碍以及税费负担过重等问题。要对民营企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例如,凡是使“零就业家庭”中能有一个人得到就业机会的民营企业,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凡是使一定数量的“零就业家庭”变成“有就业家庭”的民营企业,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税费减免。这样就可以使多吸纳“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的民营企业得到激励。

第五,政府以实际措施鼓励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迁移到失业率较高的地区去。这种做法,既对企业有好处,又有利于所要迁入的地区和缓解当地失业状况,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本地的经济增长率。关键之处在于地方政府必须讲诚信,遵守承诺,按照地方政府和迁入企业的协议去做。这也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惯用的增加地方就业的措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厉以宁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