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刘余莉:《群书治要》论奢靡之害

2014年03月31日15:13   来源:理论网

原标题:刘余莉:《群书治要》论奢靡之害

  《群书治要·孔子家语》①记载,孔子说:“往古者,所以知今。人主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而忽怠于其所以危亡,是犹未有以异于却步,而欲求及前人也,岂非惑哉?”意思是说,从前之事是用以启发当今之人的。如果一个君主不努力追寻前朝之所以能安稳存在的足迹,又不重视其之所以危亡的原因,这就好像一如往常地倒退行走,却期求能赶上前人。《易经》说:“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学习古圣先贤的言论和行事,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道德学问,是历代凡有成就者共同的规律,无论是为君、为臣,为政、治学,概莫能外。

  在这方面,唐太宗做出了最好的榜样。太宗二十七岁继位后,深知创业不易,守成维艰,于是命令魏征、萧德言等,整理历代治国资政史料,编撰成《群书治要》一书。唐太宗在读《治要》后感慨道:“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或涉海。观所撰书,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并命令缮写《治要》十余部,分赐太子及诸侯王以作从政龟鉴。由此可见,正是太宗对于历史经验的尊重和借鉴,使其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群书治要》从天道规律、历史规律、人性规律、社会规律、道德教化规律等方面系统论述了奢靡之害。研读《群书治要》关于奢靡之害的论述,可以更好地形成共识、凝聚力量,为坚持不懈地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信心和动力。

  一、天道规律: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易经》上说,古代的圣人上观天象,下察地理,从中得出了关于世间一切事物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所以,所谓的天道,就是自然而然的规律。在中国古人那里,我们应当如何行为并不是随意规定的,而是奠定在对天道的深刻洞察的基础之上的。那么,天道有怎样的规律呢?

  《易经》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阴阳,不是虚玄的,一一都有事实可以作为依据:譬如,有日必有夜,有寒必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等等。从这个道理来观察,都是一盈一衰,一消一长。而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事,也是如此:例如人世的一盛一衰,人心的一忧一喜等等。中国古人所说的“富不过三代”,讲得就是这个道理:第一代创业者往往是白手起家、兢兢业业,用自己的双手开创了天下,第二代还能耳闻目睹父辈创业的艰难,还懂得克勤克俭,励精图治,但是到了第三代,一出生就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久而久之就把祖辈父辈辛辛苦苦开创的基业败光了。这些变幻的人事,有智慧的人自然会留心看得出来,晓得与日月起落、寒暑往来的道理是一样的。天道是个太极图,半边是黑的,半边是白的,中间有一个界限;如果过了这个界限,阴阳失去了平均,就要引起变化,这叫做“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换句话说,就是盛极必衰,消极必长,物极必反。

  天道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就是过分的,要受到制裁;吃亏的,要受到补益。这就是《尚书》上所言“天道福善祸淫”以及《老子》上所言“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孔子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所奉行的就是“温、良、恭、俭、让”的德行,而他的子孙后代又都能奉行孔子提出的品德教育思想,所以孔子的后代一直传到现在保持了两千多年而不衰。

  在历史上,凡是家道能够承传三代以上的家族,都有严格的家规、家教、家训,正如《群书治要·文子》所说:“生而贵者骄,生而富者奢。故富贵不以明道自鉴,而能为非者寡矣。”所以,熟读圣贤经典,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享乐便成为这些家族家教的重要内容,从而使得 “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群书治要·周易》)、“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群书治要·孝经》)、“位也者,立德之机也;势也者,行义之杼也”(《群书治要·中论》等思想深入人心。这样才能做到凡事节约而不奢侈浪费,并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把职位、权势作为建立仁德、施行道义的工具,而不是骄奢淫逸的资本,从而避免身败名裂乃至“富(贵)不过三代”的悲剧。

  凡人对于勤俭节约,都是恭敬欢喜;而对于骄奢淫逸,都是怨怒隐恨。因此天道也是人事的表现,《尚书》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从此可知,我们对面的一切人、一切物,就是天,随处都是有天理存在其中的。因此,古人教导我们,对他人的劳动果实,要珍惜节约,正如《群书治要·汉书》所言“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意思是古代的人说:一个农夫不耕种,有的百姓就会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有的百姓就会受冻。万物的生长是有时节的,但使用却没有节制,这样财物一定会用尽。面对由于人类无止境的贪求所导致的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古人的远见卓识不能不引起今人的重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刘余莉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