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规律:“成由勤俭败由奢”
《群书治要·淮南子》就讲到:“成康继文武之业,守明堂之制,观存亡之迹,见成败之变,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择善而后从事焉。”意思是说,周成王和周康王继承文王和武王的基业,遵守明堂制度,明察前代兴亡的事迹,看清国家成败的演变,不合乎道义的话不说,不合乎义理的事不做,言论不随便出口,举动不随便作为,先选择出好的方法然后根据它去行事。正因如此,“成康盛世”时,社会安定和谐,甚至达到了囹圄空虚、刑措不用的境界。
而自周成王、康王以后到了汉代,几乎将近一千年的时间,想治理好天下的君主非常之多,可是太平盛世却不能复兴,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群书治要·汉书》上用一句话道明了根源:“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原因就在于,领导者舍弃了治国的常理常法,放纵自己的私欲,奢侈风行而荒废了仁义。《群书治要·魏志下》上记载着臣子有这样的进谏:所谓好的政治,主要是提倡节约,珍视民力;所谓恶劣的政治,就是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希望陛下认真考察一下古代的政治,开国之初为什么会清明兴盛,到末期为什么会衰弱以至于灭亡,同时再看一看汉朝局势的变化,就足以触动内心而产生戒惧了。
《群书治要·晋书上》也讲到:“三代之兴,无不抑损情欲;三季之衰,无不肆其侈靡。”也就是说,从历史上看,夏、商、周三代之所以兴盛,没有不是抑制自己情感上的欲望而成就的;三代的衰败也没有不是由于恣意讲究奢侈浪费而导致的。可见,要重建盛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首先杜绝奢靡之风。
关于奢靡之风对国家衰亡的影响,《群书治要》上的论述很多,并把这视为盛世之主与衰世之主的根本区别之一。《群书治要·政要论》上说:“故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意思是说修身治国,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经传上说欲望不可放纵。遍观家庭与国家,其取得成功,没有不凭藉于俭约的;其导致失败,没有不是因为奢侈的。俭约者控制欲望,奢侈者放纵情感;放纵情感者危险,节制欲望者平安。尧舜所住之处,门前只有三级土台阶,夏天穿葛布衣服,冬天穿鹿皮衣服。大禹宫室低矮,饮食微薄。这几个帝王,不是其心里不喜好,但是却做到了十分节俭。可见,大凡历史上能成功治理国家的君臣,无不是节欲俭朴。
《群书治要·说苑》记载:季文子作鲁国宰相,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仲孙忌劝他说:“你是鲁国上卿,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别人将会认为你是吝啬,并且使国家不光彩。”季文子说:“是这样吗?我看到国人的父母都还穿粗衣、吃蔬菜,我因此不敢奢侈。而且我听说君子靠高尚的道德使国家光彩,没有听说过是依靠妾和马。所谓德,是既能使我有所得,也能使他人有所得,所以能够推行。如果放纵自己,尽情奢侈,沉迷于错综华美的色彩,不能反躬自省,怎么能守卫国家呢?”仲孙忌听了惭愧而退。
乱世之君臣却恰恰相反。《群书治要·商君书》说:“今乱世之君臣,区区然皆欲擅一国之利,而搜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国之所以危也。”在这里就指出,当时乱世的君主、臣子,都得意洋洋地欲独占一国一方的利益,探求哪个官位更重要,好便利自己谋私,这就是导致国家危亡、不能实现成功治理的原因。
可见,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所写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正是总结了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规律。
相关专题 |
· 刘余莉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