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专家解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张孝德:让中国乡村就地文明化是新型城镇化最大挑战

2014年03月17日11:08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张孝德 做客人民网 (资料图)

人民网北京3月17日电(万鹏)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16日正式公布。《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就《规划》传递出的新信息,记者联系了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张孝德。

《规划》指出,文化传承,彰显特色。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就此,张孝德谈到,文化传承,彰显特色,记得住乡愁城镇化的本质,是为了让中国新型城镇化化成为有根的城镇化。

张孝德认为,乡村作为中华文明之根、文化传承之载体,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的中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决定了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一定为中国五年前乡村文明留下空间的城镇化,具体讲就是中国必须走城市与乡村两元文明共生的城镇化,而不是西方式的两元归一的城镇化。我们一定要清楚构成当代中国最大特色和最根本的国情,是中国是有着五千年乡村文明文明史的国家。以乡村为载体、以乡村为根系的中国五千年乡村社会演化,形成的乡情、乡思、乡恋已经融合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和中华文明的基因中。正因为如此,当我们面对蔓延几千年中国乡村大规模地消失,远离我们而去时带来乡愁、也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涉及到人数最多、带来痛楚最深的乡愁。

张孝德指出,建设中国特色城镇化,对中国最大挑战,不在于城市的一端如何扩张,而是在乡村一端,如何让中国五千年乡村文明在中国特色城镇化中得到复兴与发展。让中国乡村就地文明化,这才是最大挑战。出于民族责任感,民族自信来保护中国乡村文明,让乡村成为中国实现中国梦载体之一,成为实现现代化的载体之一。我们需要把乡村和城市的两元空间,都看成是实现中国梦的新载体。乡村作为一个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中被弱化、边缘化的地方,相反比城市更需要我们其关注。

相关新闻:


姜文来:加强顶层设计解决农民进城“最后一公里”问题

张占斌:推进新型城镇化应明确五大战略任务

辜胜阻:可采取四种形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李江涛:新型城镇化强化规划管控“势在必行”

曾业松:聚焦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三大亮点

王雍君:新型城镇化应注意财政边界、推动规划预算

唐任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避免四大“民生隐忧”

汪玉凯:以人为核心推动新型城镇化首在避免“人为造城”

许勤华:《规划》采用绿色城市概念,其理念高于低碳城市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