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学者专栏>>邹东涛专栏>>论文精选

第三节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应对民间借贷危机

主编 邹东涛

2013年08月14日14:48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深入挖掘现有各项金融业务的网上功能,不断丰富网上金融的业务种类。例如,通过P2P模式解决当前民间资金多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P2P贷款模式起源于英国,核心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实现金融脱媒,使具有闲置资金出借的个人与有垫款需求的个人或企业,能在线上通过平台自由配对。

推进金融衍生品的市场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要稳步推进场外金融衍生品到场内集中清算,加强对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信息披露和监管。品种创新要遵循“金融化”和“商品化”并重的发展战略。坚持“商品化”发展战略,积极稳妥发展权益类金融期货期权产品,以及利率、外汇期货期权产品等金融衍生品,完善市场品种结构,提高对国际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继续探索银行间信用风险探索缓释工具,形成有效的市场定价和风险管理机制。

银行间信用缓释工具(CRM)是我国金融创新的典型。CRM是用于管理信用风险的基础性信用衍生品。银行间市场已经初步构建了以信用风险缓释合约和信用风险缓释拼争为核心的“2+N”的产品创新框架。其中,信用风险缓释合约是信用保护买房按照约定的标准和方式向信用保护卖方支付信用保护费用,由卖方就约定的标的债务向买方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金融合约。信用风险缓释拼争是由标的的实体以外的第三方创设,为持有人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有价凭证,是一种可交易、一对多、标准化、低杠杆率的产品。与国际上通行的信用违约互换(CDS)不同的是,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产品特性体现了“服务实需、简单透明、控制杠杆”的原则,其中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是高度标准化的信用衍生品,实行“集中登记、集中托管、集中清算”,是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组织广大市场成员在总结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自主创新的信用衍生产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推出,有利于完善信用风险分担机制,对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建立并完善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进一步丰富金融宏观调控工具体系,推动调控机制建设和转型,实现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前瞻性,并进一步提高。丰富和完善货币政策工具,做到既有数量型调控工具,又有价格型调控工具,既有传统的调控工具,又有宏观审慎性政策工具,在面对各种复杂经济局面的时候,都有合适的工具。强化中央银行在监控和制定政策方面的责任,协调好微观审慎部门的政策执行过程,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邹东涛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