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胡鞍钢:未来20年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五大引擎
2013年08月12日08:22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未来20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日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贸易体,未来经济增长前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世界70亿人、200多个国家关注。在中国政府主动调整下,GDP增长率从2010年的10 .4%逐步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7 .6%,与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率仍居世界大国首位,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仍是最好的国家,但是却引起全球性的关于中国经济的大辩论,尤其是西方媒体和一些专家散布的“大减速论”、“失去动力论”、“衰退论”、“硬着陆论”、“危机论”甚至“崩溃论”等,甚嚣尘上,满城风雨。而我们的研究结论是,未来20年中国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潜在增长率在7 .9%,在考虑到节能减排环保因素后,适度增长率在7 .5%,完全可以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双赢”。

高增长国家是“小概率事件”

胡鞍钢认为,经济持续高增长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但是在世界239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开的又是激烈的经济竞赛中,只有极少数的13个“成功者”,是服从“正态分布”的,是“小概率事件”,而中国处在最高处,属于“极小概率事件”。

2008年发布的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报告,通过对二次大战之后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记录和总结明确提出:所谓高增长经济体是指在持续25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保持了7%以上的G D P增长率的经济体。以7%的速度增长,就意味着,按不变价格,一个经济体的G D P总量每10年翻一番,20年时间里可以翻两番,30年时间里能够提高8倍。该报告认为,这种高增长是比较罕见的。不过该报告没有区分大经济体和小经济体,尽管前者比后者更难以实现高增长。根据报告提供的信息,二次大战之后只有13个经济体实现了高增长:博茨瓦纳、巴西、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马耳他、阿曼、新加坡、泰国和日本。报告主持人,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迈克尔·斯彭斯非常客观、公正地指出:在所有实现高增长的13个案例中,中国是增长幅度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这种速度和规模的增长史无前例。但是,在几十年以前,像中国这样巨大的经济成就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自1978年以来,分析家们每年都观察到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而且对其增长过程的稳定性不断产生质疑。他坦言道:“但我们都错了。”

“从过去的历史记录来看,我们的确很难发现中国观察家们对中国的预测是接近‘正确’的,即使是最权威的世界银行的各种预测也是与‘事实’相差甚远,更不要说那些非专业的天天报道中国的西方媒体了。”胡鞍钢说。

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与来源

在胡鞍钢看来,中国政府在未来经济增长率目标定在7%,就是一个高增长目标,实现G D P总量10年翻一番。所以按照他的理解,7%就是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底线。

那么今后二十年,也就是指2011年到203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到底有多高呢?根据胡鞍钢所率领的团队的研究,在2011年-2030年期间,在不考虑生态约束的情况下,估计中国G D P潜在增长率区间为5 .9%-9 .2%,实际G D P潜在增长率在7 .9%左右。当考虑到能源供给、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二氧化碳排放四大硬约束时,同时也考虑到中国政府的发展目标不再追求高速增长,而是追求增长质量,主动调低经济增长率,那么,未来20年适度增长率为7.5%。其中,2011年-2020年期间适度增长率为8%;2021年-2030年期间适度增长率为7%。

从经济增长来源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第一,中国仍保持较高的国内储蓄率和国内投资率,物质资本投入增长率仍保持较高增长。

第二,中国仍保持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本增长率。教育、人才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带来了附加值更高的人力资本红利,其直接正效应及外溢性抵消并超过“人口红利”减少所带来的负效应。

第三,全社会劳动投入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是非农业和城镇就业人数持续高增长。这就产生两方面的结构效应:一是加速“工业化”或“非农化”,农业劳动力大幅度下降,并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非农部门,有利于不断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二是加速“城镇化”,农村劳动力大幅度下降,并从消费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转移到消费支出较高的城镇,还有利于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地区,有利于不断提高全社会消费水平。

第四,保持经济高增长关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 F P)。一是从中国与最发达国家技术水平之间的差距看,中国还有很大“后发优势”可以充分利用;二是从中国自主创新的能力看,不仅越来越强,将成为与美国、欧盟并驾齐驱的世界创新中心,而且可应用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具有与美国、欧盟同样的规模效应;三是从技术效率角度来看,中国也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我们估计2011-2030年期间,全要素增长率为3 .6%,实现由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重大转变。

推荐阅读:

徐连仲: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8.5%左右的次高速

郑新立:六大措施打造"经济升级版" 扩内需稳增长

裴长洪:目前经济增长高于“下限”和“底线”

刘世锦:如何把新增长点的大门打开

汪同三:股市会随着宏观经济的增长逐步好转

发改委:有能力实现GDP增长7.5%目标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胡鞍钢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