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记者来到河北省廊坊市的保障房小区——金泰小区,参观了低保户黄孝安老人的家:虽然只有30多平方米,但卧室、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整洁温馨。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这是政府分的廉租房,政府给装修的,能做饭、能洗澡,俺老两口住着又方便又舒适。”这只是“幸福廊坊”的一个缩影。廊坊建市较晚、城市较小、经济不是很发达,何以能在民生建设的多个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继续深入调研。
让贫困家庭孩子学有所教。如今在廊坊,没有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大学,这要归功于廊坊市建立的助学基金。廊坊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教育对改善贫困家庭生活、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为此,建立了贫困大学生助学基金,2009年以来共投入助学资金311.8万元。目前,廊坊对低保家庭大学生实行全额助学,对低收入家庭大学生每人资助不低于2000元,1440名贫困大学生得到及时资助,实现了贫困大学生助学全覆盖,并正在致力于提高助学标准、扩大助学范围。
让城乡居民老有所养。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城乡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是重要民生工程。在廊坊,现有5119位五保老人得到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达到81.3%,为全省最高,居全国前列。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3200—3600元,最高10776元。“敬老院建设涉及面广,资金、土地、供水、供电等各个环节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对一些发达城市来说尚且是难题,对于财力并不雄厚的廊坊市来说,这样的成绩真是来之不易。”廊坊市民政局副局长李延庆深有体会地说。为解决敬老院建设的土地、供电等瓶颈问题,廊坊市要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强化大局意识,签订责任状,现场督导。2011年起,又对社区60岁以上的低收入家庭老人给予每人每月60元的生活补贴,积极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路子。
让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别的地方是人等(廉租)房,我们这里是房等人。”廊坊市房管局住房保障科科长张建立快人快语。近年来,廊坊市在廉租房建设中实行预留项目资金、储备建设用地、提前开工建设、实现实物配租的“一条龙提前量”模式,确保了房源供应,保障对象已经由低收入家庭逐步向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扩展。截止到2011年底,廊坊共建设保障性住房33710套,解决了23669户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2010年廊坊市被评为河北省住房保障先进市。目前,廊坊市建立了以廉租房和公租房为主,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棚户区改造为辅,保障范围全覆盖的保障房体系。
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廊坊市没有地表水,地下水存在高氟、苦咸等水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突出。为了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廊坊市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工程指挥部,目前已建成联村供水水厂94座,解决了17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并形成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大厂模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在全国被作为先进典型予以推广。记者来到永清县韩村水厂,六亩大的厂区内有一座泵房、两个蓄水池,日供水1万立方米,供应34个村近3万人用水。村里一位姓张的老人说:“以前的水很难喝。现在水变甜了,干净了,喝着舒心。”
在谈到廊坊市民生建设的体会时,市委书记赵世洪坦言,“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民生改善上、体现在人民的笑脸上。廊坊并不富裕,但一个地方无论富裕与否,都要下最大力气投入民生建设。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这是市委市政府的责任。”在廊坊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记者看到这样一个数字:“今年,市级财政安排民生方面支出26.4亿元”。26.4亿元,超过廊坊市级可用财力的60%。
建设“幸福廊坊”的实践为抓好民生建设带来诸多启示。首先,坚持科学发展是硬道理。近年来,廊坊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转方式、调结构,产业结构得到提升,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民生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在民生建设上要舍得投入。廊坊市连续多年实施“医、学、路、水、保、养”6项民生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市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累计达到675.2亿元,年均递增48.9%。今年廊坊市把民生方面的支出预算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表明市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决心和力度。第三,强化制度建设。廊坊市在多项民生工作中实行“四套班子”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街、县直部门重点帮扶的工作机制,把任务层层分解,要求各级干部签订责任状,确保工作按时保质完成。第四,加大工作透明度。廊坊市将民生工作任务分解到市级党政班子成员和各部门,在当地媒体公布,向群众承诺完成时限。建立重点工作动态电子管理台账,只要登录电子台账系统,就可以随时查阅全市重点工作的实时进展情况。加大工作透明度,既能有效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又能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
(执笔:郑剑 马宏伟 张怡恬 于春晖 吴撼地)
(人民日报20120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