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加快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推进效益型财政建设
——陕西省榆林市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启示
财政部科研所 杨良初 贺俊程 王淑梅 顾瑞兰
2013年06月20日16:3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我国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深化与创新,有人称之为“财政分配方式的革命”,即由传统的“按需分配”转变为“按绩效分配”。它与预算绩效评价的根本区别在于绩效评价仅注重支出结果的评价,而预算绩效管理则是将绩效观念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监督全过程,通过预算决策绩效评估、预算执行绩效追踪、决算结果评价,确保支出过程的公正性和支出结果的有效性,是科学理财和依法理财的真正体现。目前全国一些地方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方面探索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办法,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陕西省榆林市政府与财政部门已把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作为建设效益型财政的重大举措和近期财政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加以提出,并在中小学教育支出、文化建设专项支出、气象专项等财政支出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明显成效。现结合榆林市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基本情况和经验,就如何推进和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谈谈我们的看法和建议。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一般分析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

预算绩效管理,或称为目标-效果导向管理,是指财政部门根据公共财政效率原则,对财政支出每一项目的所费与所得通过一定的评价方法加以比较,以绩效目标的设立、实施、评价反馈为基本环节,达到节约公共支出成本、提高公共支出效果、提升预算管理水平目的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具体说来,“绩”是指财政支出需要达到的业绩目标,也就是支出所要达到的目标。“预算”是指为了达到这一量化的业绩目标所需的拨款额,即公共产品或者劳务的成本,其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能够量化的成本,这部分成本通过政府公开标准化支出来计算;二是不能量化的成本,这部分成本由政府进行公开招标、政府采购等方式来进行间接衡量。“效”是指公共产品业绩。

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以及全面性的特点,并且将融入部门日常的工作中,对其工作行为以及财政资金使用起到规范、约束以及评价作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并不仅仅局限于事后绩效评价,其应用应当贯穿预算编制、执行、事后评价以及结果应用全过程。

(二)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1.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体现在预算工作中就是要落实财政预算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公共财政取之于民,来源于民众缴纳的税费;同时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政府部门应当落实社会公众受托责任,提供高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预算绩效管理是在当前条件下对于有限财政资金的科学配置与利用,使其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通过预算绩效管理,能够破除长期以来财政工作中的“重分配,轻效益”的错误认识,提高公共资金使用的效益,提高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质量, 最终受益者始终是广大民众,这也与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

2.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的迫切需要。财政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和掌握财政工作规律,健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工作规范、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切实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从绩效管理的角度来看,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预算编制粗放、编制与执行部门相脱节、预算没有真正的结果导向、资金使用效果不明显等。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配合严密的财政管理体制,客观评价财政支出的经济以及社会效果,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下年度预算工作。这样能从根本上提升各级部门关于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认知水平,实现“奖优罚劣”的目的,为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提供制度保障。

3.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建设高效、透明政府的客观要求。一方面,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升,民众对于政府的资金使用效率情况日益关心,纳税人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预算绩效管理对于政府部门行为进行量化尺度衡量,也有利于民众改变其在公共委托-代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弱势地位。中央已经明确要建立“责任型”、“阳光型”政府,要在执政过程中全方位关注民生,这一点,从近些年来的财政民生支出大幅增长可见一斑。目前,我国政府还存在着机构臃肿、职能重叠、权责脱节、效率不高等问题,与建设高效、透明的政府的要求相去甚远。通过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引入绩效理念,将过去的注重投入的老观念逐步转向注重结果的新观念上来,这也与建设责任型、阳光型政府的要求相一致。

(责编:朱书缘、赵晶)

相关专题
· 杨良初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