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社会保障与消费关系研究
杨良初
2013年06月20日16:3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消费的若干建议

马克思曾经在论述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关系时指出:“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在分配中,社会以一般的、居于支配地位的规定的形式,担任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媒介。”(见《马恩选集》第二卷第91—92页)深刻地阐明分配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中介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消费。而分配环节是由初次分配的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等形式构成,以及再分配的财政、社会保障、补贴等形式构成。这些分配和再分配工具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制约消费。因此,要发挥分配环节诱导和促进消费的作用,必须综合运用各种分配工具。社会保障作为政府运用的再分配工具,对促进消费发挥重要的作用。

1.双管齐下,才能有效促进消费。要从分配和再分配入手,才能有效启动和扩大消费,促进和扩大消费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能单纯依靠调整和扩大社会保障消费。从初次分配入手,就是调整工资,提高工资占GDP的比重。工资是城镇职工和农民工的主要收入来渠道,加强对企业职工工资的调控和管理,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计件工资和绩效工资,确保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的提高而提高;在一些经营不太景气的企业,应实行最低工资,企业不能依靠压低职工工资扭转企业亏损。地方政府劳动部门加强对各类企业职工工资的管理,并制定工资指导线,企业最低工资以不低于当地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宜。要努力确保职工工资随着企业效益和地方经济增长而增长,提高劳动报酬占GDP的比例。要加强对企业盈利水平的控制,凡是依靠压低职工工资增加盈利的企业,劳动部门有权给予公告、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联合工会等群众组织维护职工的权益。从再分配入手,就是财政税务部门运用税收、财政支出和社会保障手段,一方面加大对高收入者的所得税征管,抑制高收入者收入的过度增长,另一方面财政部门通过增加补贴、社会保险补助、城乡低保支出、社会救助支出等方式,增加对低收入者的收入资助力度,增强低收入者的购买能力,缓解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矛盾,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只有通过工资、补贴、社会保障等分配工具的调节,确保职工和低收入者收入稳定增长,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启动和促进消费的增长。

2.健全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制度,是扩大低收入群众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低收入群体是蕴含公共消费风险的主要对象,改善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状况,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是扩张消费、稳定社会环境的有效途径。为此,应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支持力度。一是健全城乡低保制度,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建立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调查制度和收入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低收入群体家庭收入的调查核实,确保城乡低保资金发放到真正困难的人群。建立健全的分类分层低保制度,对于有劳动能力且未达到退休年龄的低保对象,要限期脱贫,比如1年,到期不能脱贫,取消低保资格,纳入社会救助范围;而对于无劳动能力达到退休年龄的个人,凡符合农村“五保”条件的纳入五保供养范围,凡有条件领取养老金的个人纳入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剩下的低保对象才能享受低保金待遇。适当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低保标准的确定,既要考虑当地的财政承受能力,更要根据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物价水平适时加以调整,使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更切实的保障,也是让低保人群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最佳途径。二是健全灾害救助、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构成的社会救助体系。我国灾害发生频繁,灾害救助是社会救助的主体,包含受灾地区企业和灾民生产恢复的救助和灾民生活救助,要根据受灾的范围和损失程度,加大灾害救助投入。凡是因灾、因病生活陷入贫困,又不能纳入低保对象的人群,均可以享受临时生活救助,可以根据救助对象的困难程度给予标准不等的一次性生活困难救助。对于低保对象和社会救助对象家庭成员患大病持续投入较大量资金的疾病,由病人家属申请,根据所需的资金量,给予不超过最高限额的医疗救助,防止低收入困难人群因病返贫、因病致贫。同样,对这些家庭的子女完成义务教育或有条件完成高等教育,给予家庭和子女一次性或定期的教育救助,帮助其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社会救助标准应根据当地的财政能力、贫困家庭的生活困难程度给予不超过最高限额的救助,救助标准应定期调整和提高。通过定期调整低保标准和社会救助标准,提高低收入家庭的购买能力,不仅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而且可以更好的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3.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支付标准,发挥社会保障拉动消费的作用。我们知道,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取决于社会保障的受益面和支付标准。受益面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覆盖面,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存在“碎片化”现象,但未覆盖的人群主要两类:一类是还未建立相应社会保障制度的人群,比如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另一类是已经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还未覆盖到的人群,比如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部分“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户、农民工没有参与其中。要扩大覆盖面,就第一种情况就是加紧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制度,最好与现行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对接,提高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的统一性;对于后一种情况,就是增强执法的强制性,凡是应纳入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人群,应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强制纳入。扩大覆盖面,既有利于增加社会保险征缴收入,也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统一性,也是让广大群众享受党和政府对社会保障投入带来的实惠。适当提高社会保障项目的支付标准,使之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收入增长、消费水平、财政能力、物价水平保持较高的相关性,使广大社会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更充足的保障,增强他们的购买力,也是扩大国内消费的有效途径之一。

4.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农村是我国弱势群体比较集中的地区,要启动农村消费,必须从提高农民收入入手。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增加农民的社会保障收入,是启动农村消费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普及,解决农村“老有所养”问题。将现在试点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在全国推广,各地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在中央财政补助中西部地区60岁以上农村老人每月55元养老金的基础上,再适当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要从财税政策方面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为农民“个人账户”多缴养老保险费,对“个人账户”基金实行“财政专户”存储,给予优惠利率的照顾,以提高农村老人养老金的发放水平,提高老年农民的消费能力。二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各级财政对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提高农民就医的报销比例,增加对农村医疗服务的投入,扩大农民受益范围,切实解决农村“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建立健全以农村低保为基础的、农村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五保户供养、临时生活困难救助为内容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并与国家扶贫政策机制相配套,建立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国家给予援助、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国家给予救助、防止脱困的家庭返贫的社会救助新机制。从制度安排上,确保农民收入有保证,促使农民购买力的稳步上升,带动农村消费的健康发展。

5.增加社会保障财政投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政府是社会保障的最终责任人,有义务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特别是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有必要运用赤字和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刺激消费需求。一是增加对社会保险项目的财政补助支出,适当提高社会保险项目的支出标准,达到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的目的。比如,我国已连续六年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支出标准,对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城镇居民收入起到了很好作用。今后应根据经济发展要求,继续适度提高职工基本养老金支出标准、失业救济金标准、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工伤和生育保险支出标准,使社会保险支出标准的提高与居民总体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水平提高保持合理水平。二是增加对必须由政府承担的社会救助支出、社会优抚安置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社区服务支出,使总体社会保障支出增长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三是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投资运营和监管,提高资金的效率和安全。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结余资金投资运营机制,在完善现行国债、银行存款投资工具的条件下,探索社会保险结余资金进入资本市场运营,购买企业债券、金融债券、政府基金、适度投资股票等途径,提高资金增值水平,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资金的需求。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使社会保障资金收支活动受到严格的预算监督,提高社会保障预算的透明度,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通过上述途径,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使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成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扩大消费的重要途径。(2009)

参考文献:

1、 樊彩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消费稳定增长》见《经济参考报》2000年7月26日

2、 金三林:《我国消费不足原因何在》见《中国财经报》2009年12月15日

3、 刘尚希:《消费总量不足,民生问题就会恶化》《中国经济网》

4、 刘尚希:《民生问题的要义—实现基本消费的平等化》《搜狐网》

5、郑新立:《通过改善民生拉动经济发展》《人民日报》2009年2月28日

6、童光辉 姜明耀 《我国税收制度是否有利于消费》见《中国财经报》2009年12月22日

(责编:朱书缘、赵晶)

相关专题
· 杨良初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