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社会保障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力条件下人们在生活中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构成与比例关系。通常按消费者收入水平分为高、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或按消费层次分为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社会保障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既受人们总体生活水平的制约,也受收入分配状况的制约。目前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已达小康,说明生存资料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渐降低。但是,在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情况下,中低收入者的消费欲望受到抑制,特别是低收入户和困难户家庭仍停留在为自己温饱奔忙的阶段,客观上要求社会保障对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资助,提高他们对生存资料、发展资料的购买能力,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
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社会保障支付标准偏低,使社会保障对象购买生存资料、发展资料的能力难以提高。从社会保险的支付情况看,主要是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支付标准影响居民购买消费资料的能力。2008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均年支付13933.2元,相当于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88.30%,相当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123.93%,这是在连续6年提高基本养老保险支付标准的基础上取得的成绩。如果基本养老保险面向的主要是城镇企业离退休职工,那么失业保险、城乡低保面向的是下岗失业的职工和陷入贫困的低保家庭,属于真正的社会弱势群体。但是目前失业保险和城乡的低保支付标准明显偏低。2008年城镇企业失业保险人均年支付额9705.2元,相当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1.55,相当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86.32%。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失业者将全部失业保险金用于个人消费,还赶不上人均消费水平。看城乡低保的年支付标准,根据民政部的统计,2008年城镇居民低保人均年支付额2733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24.31%,相当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的64.16%;2008年农村居民低保人均年支付额1210.1元,相当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33.05%,相当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的91.99%。也就是说,城乡居民低保年人均支出标准,不够他们购买食品的支出。显然,当前城镇职工的失业保险支出标准和城乡低保人均年支出标准,不仅低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甚至低于购买食品的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乡低收入者与高收入者之间的差距,二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滞后于城镇,使农村消费需求难以启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始于二十一世纪,目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普及,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仅在全国不到10%的县、区试点,而目前的新农合和农村低保给付水平也很有限,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对年满60岁的农民由地方财政发放每月55元的养老金,不考虑个人账户的因素,这个支付标准也是很低的,对启动农村消费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其他如五保户供养制度、教育救助、医疗救助所覆盖的人数有限。可以说,农村社保制度的建立虽然解除了农民的部分后顾之忧,但受支付标准和资金量的限制,还不能更大地启动农民的消费需求。三是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过程中,政府与个人责任划分不清,容易产生政府责任不到位、抑制个人消费的现象。首先在就业问题上,不仅对下岗失业人员发放的失业救济金标准偏低,不足以让失业者维持自身及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且在就业培训、就业支持政策上存在补助标准偏低、政策支持不到位和优亲厚友等现象,使失业者生活和工作难以摆脱困境。其次,在养老、医疗保险费用支付上,制度本身存在个人付费比例上升的现象,在城镇不少企业因经营不景气或破产,出现欠费、逃费、少缴费等现象,而社保机构只有等企业和个人缴费齐全才能办理发放手续,逼着职工除了缴纳个人缴费部分外,还要替企业缴齐欠费,不得不压缩个人开支,增加储蓄,交当期消费为预期消费。目前农村农民个人的养老和医疗费用绝大部分还是个人负担,新农保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只能承担小部分费用。再次,子女教育和住房问题上,尽管政府在义务教育方面提供免费教育,但对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和超过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高等教育所支付的费用,不少中低收入家庭难以承受。而住房的市场化改革,虽然有部分经济适用房、两限房提供给无房户和住房困难家庭,但因为地处较远的偏僻之处,即使价格较便宜也少有人问津;而目前许多城市的房价与居民家庭收入之比达到10∶1甚至更高,远高于国际惯例3∶1—6∶1的区间。居民要买房,一般要花费半辈子或一辈子的积蓄。显然,在上述社会保障范畴的提供上,政府究竟承担什么责任,居民个人应承担什么责任,现在很模糊,结果往往是政府把责任推给个人,让个人承担更多的支出压力,而迫使个人增加储蓄,用于预期的社会保障消费。
从当前消费结构也可以看出这种影响来。首先,从不同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构成看,彼此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食品的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最低收入户48.14%,中等收入户40.42%,高收入户34.03%,最高收入户29.18%,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相差18.96个百分点。居住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最低收入户为12.27%,中等收入户10.25%,高收入户10.04%,最高收入户9.94%,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相差2.33个百分点。交通通信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最低收入户7.62%,中等收入户10.43%,高收入户14.72%,最高收入户18.48%,最高收入户超过最低收入户10.86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最低收入户9.36%,中等收入户11.32%,高收入户12.84%,最高收入户14.67%,最高收入户超过最低收入户5.31个百分点。显然,在生存资料的消费中低收入户占比高,在发展和享受资料的消费中高收入户占比大大超过低收入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的社会保障对低收入户的补贴作用不十分明显。
表3 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构成(%)
项目 平均 最低收入户 等收入户 高收入户 最高收入户
食品 37.89 48.14 40.42 34.03 29.18
衣着 10.37 8.78 10.99 10.38 9.80
居住 10.19 12.27 10.25 10.04 9.94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6.15 4.12 5.96 6.76 7.14
医疗保健 6.99 7.15 7.24 7.03 5.89
交通通讯 12.60 7.62 10.43 14.72 18.48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12.08 9.36 11.32 12.84 14.67
杂项商品与服务 3.72 2.47 3.39 4.19 4.90
资料来源:《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第320—321页。
其次,从农村居民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支出构成看,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低收入户38.54%,中等收入户37.74%,高收入户32.72%,低收入户高于高收入户5.82个百分点;居住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低收入户19.20%,中等收入户18.12%,高收入户23.10%,高收入户高于低收入户3.9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与服务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低收入户5.25%,中等收入户5.61%,高收入户10.06%,中等收入户10.94%,高收入户12.67%,高收入户高于低收入户2.61个百分点;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低收入户8.78%,中等收入户10.02%,高收入户10.40%,高收入户高于低收入户1.62个百分点。很显然,农村收入分配差距没有城镇那么严重,但目前农村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社会保障对低收入的调节,直接影响和制约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加大对低收入者社会保障资助力度,对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扩大消费十分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