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会保障公共消费不足是消费预期长期居高的重要原因
社会保障资金从其性质上看仍是消费性资金,更重要的是因为影响人们消费预期,而成为制约消费的重要体制因素。因此,扩大社会保障资金规模,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是扩大消费的重要渠道。但是,社会保障体系包含十分复杂的内容,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社区建设等内容组成,而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内容构成。每一个分支都包括丰富的内涵。因此,如果不是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基础上,扩大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而是就社会保障的某一方面扩大支出,未必能起到降低消费预期、刺激消费的作用。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虽然经过20多年的改革日趋成熟和完整,为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扩大消费、稳定社会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看,仍处于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至少老百姓对现行社保制度心存疑虑,对自己的养老、医疗、工伤、生活困难等风险时是否有保障,或者能有多大保障,心里没底。一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分块进行,缺乏系统性。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是在城镇进行的,而且是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提出的;后来围绕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健全展开的,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再后来逐步扩展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农村社会救助到处在试点阶段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前,仍是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运行格局,两者的统一还不是短时间内能做到的。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格局无论是缴费依据、缴费率、待遇支付水平、政府补贴标准、低保标准等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业已存在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仍然不健全。经过二十多年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城镇针对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及职工建立了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城乡居民低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体系。但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刚刚起步,且与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很大差别;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社会保险制度仍未建立,而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占城镇职工人数的14%还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社会保险制度究竟是纳入农村社会保险体系,还是区别不同情况分别纳入城镇或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加上已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所有这些,不仅使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制度的人群对自己未来的社会保险是否有保障心存疑虑,而且那些已经参加社会保险制度的个人也担心自身的社会保险利益是否会受到损害。三是管理不善,加重了广大群众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信任。管理不善表现为管理不到位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不仅基本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惊人,转制成本增高。基本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产生,原因是人口老龄化的日益提高和“老人”与“中人”的转制成本。据世界银行测算,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隐生债务规模达3万亿,据有关部门的测算还超过此数。隐性债务是威胁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随着我国连续六年提高基本养老金发放标准,隐性债务的规模还在扩大。而且在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已经出现基本养老保险当年收不抵支,加上连续提高基本养老保险金发放标准,使本来不多的结余资金出现较多下降。既有筹资渠道不畅、筹资手段软化的原因。从筹资渠道看,国家财政虽然对社会保险特别是基本养老保险补助逐年增加,但是国家财政面临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多重任务,每年都依靠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维持运转,更大力度支持社会保险基金存在困难;社会保险结余资金的投资收益,既受制于目前积累规模偏小,也受制于投资渠道限于购买国债、银行存款两条渠道,缺乏市场化运营渠道。企业缴费存在隐瞒缴费基数、拖缴和欠缴等问题,特别是部分新建企业因老龄化问题不突出而不愿意参加社保体系,即使参加了往往拖欠缴费,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隐瞒雇工人数拖欠缴费,造成社保收入的流失。个人缴费存在拿高工资按社平工资缴费,或者不愿参加社保缴费。根本原因是缴费制引发的政策多样性,缺乏严肃性和统一性,不如缴税制的规范性和强制性,而且社保缴费征管不如税务部门征管机制健全。四是覆盖面窄。由于现行社会保险制度按城乡分别建立的,本身就存在制度差异。因此每一项社会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人群都是局部的,比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人群都是局部的,比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仅是城镇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并未纳入其中,而且一些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也未完全纳入。在农村,只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低保制度的覆盖面较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刚刚起步,覆盖面有限。据统计2008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83.75%,失业保险参加人数1240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加人数31698万人,工伤保险参加人数13810万人,生育保险参加人数9181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为91.5%,农村低保人数4284万人。可见,在城镇社会保险制度仅覆盖到大部分企业职工,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并未覆盖到,在农村社会保险制度覆盖有限,其他几项还有待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偏低,意味着还有相当部分人游离于社会保险制度之外,不能享受社会保障带来的安全感。五是各项社会保障支付标准和待遇偏低,使城乡居民消费欲望受到抑制。无论是社会保险的支付,还是城乡低保支付以及各项社会救助的支付,面向的主要是中低收入的人群,而且多数是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如果支付标准过低,势必影响这些人群的基本生活。适当提高支付标准,不仅可以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也可以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增长。
据统计,2008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人均13933.2元,相当于当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0.8元的88.29%,相当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11242.8元的123.93%;失业保险待遇人均9705.2元,相当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2.60%,相当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86.33%;工伤保险待遇人均10772.5元,相当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8.26%,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95.82%。2007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人均695.4元,相当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140.4元的16.8%,相当于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23.9元的21.57%。尽管上述社会保障待遇标准不一定都是城乡居民收入或消费的组成部分,但有些社会保险项目和低保则直接构成收入的来源和消费的保障,比如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失业保险待遇和城乡低保支出等。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行的社会保障待遇和支出标准,尽管每年都在提高,但对于那些仅靠社会保障待遇维持基本生活的居民而言,待遇支付标准既低于当地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水平,甚至低于当地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意味着依靠社保待遇仍难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可见,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管理的不到位,没有给人们提供对未来收入和生活有足够保障的信心,也是消费预期长期居高的重要制度根源。
消费预期居高还可以从城乡居民收入与储蓄存款的增长得到佐证。2000—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从3711.8元提高到9794.9元,年均增长12.90%,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从5075.8元增加到16406.8元,年均增长15.80%,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3632元增加到8183元,年均增长10.69%。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储蓄、消费的增长速度看,储蓄增长分别超过收入增长2.9个百分点,高于消费增长5.1个百分点。而人均消费增长是三项指标中最低的,低于收入增长2.2个百分点。可见,城乡居民储蓄欲望远远超过其收入和消费的增长,反映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和收入保障缺乏足够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