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体制改革“国九条”指向详解
改革既要加强顶层设计破解中长期难题,也要不停顿地“攻坚”已下决心的紧迫难题。
5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今年将在行政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民生、统筹城乡、农业农村、科技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力度。
“这是中央高层寄望释放改革制度红利的背景下,新一届政府在总体谋划上迈开的重要一步。”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国务院研究室巡视员向东解读说,“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着眼点就是改革。现在改革到了深水区,要打破固化的利益格局,关键点还是改革。”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革自己的命是最难的。很多改革推不动,与部门利益化有很大关系。而这次的改革体现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改革是从政府自身做起。”他说,加快改革来释放更大的制度红利,这本身就是创新政府建设的体现。
“看待这次会议的改革部署,需要点面结合、短期与长期结合、针对性与系统性结合。这样才能深刻理解改革部署的要义。”按照向东的观察,从新一届政府3月17日正式成立,到5月6日对改革作出部署,前后才1个月零十几天,动作之迅速进一步体现出了中央对推进改革的决心,也凸显出了以改革促发展的紧迫性。
“当前的改革面临错综复杂的局面,进入攻坚克难阶段,不能再‘改革年年攻坚,年年攻不了坚’。”针对此次改革部署提出的“重在行动、出实招、干一件成一件”等具体要求,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告诉本刊记者,改革时空约束增强的背景下,务实的改革行动十分必要。这既是推动改革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社会对改革信心的关键。
“改革的关键在‘改’。”采访中,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聂高民告诉本刊记者,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是年度改革计划,不能期望把所有的改革意见都包括进去,“现在强调要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但不能坐等设计,要不停顿地推进改革。”而此次改革“国九条”的推出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政府职能改革“壮士断腕”
迟福林认为,改革“国九条”虽然没有关于政府转型的明确字眼,但条条都可以看出中央将政府的转型改革作为深化改革重点和突破口的深意,“这样的改革既抓住了改革面临的突出矛盾问题,又抓住了完善市场经济的关键和重点。”
九大改革部署中,第一条就直接针对政府自己。会议要求,抓紧清理、分批取消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生产经营活动和资质资格许可等事项。制定实施严控新设行政许可和规范非许可审批项目的措施,加快出台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
向东解读说,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在第一批取消和下放71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基础上,再取消和下放62项行政审批事项,这是政府进一步推动自身职能转变的实实在在的举措。
比如,“加快出台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聂高民认为,这是为了推进政府和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理清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政府不可能直接提供的服务,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可以有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这些举措都旨在释放微观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再比如,财税方面,会议提出下力气推动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形成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措施。向东解释说,要实现本届政府作出的“三不”承诺,加强对政府预算的硬约束是必不可少的,“预算是对政府自身行为的规范。这是抓住了政府转型的牛鼻子。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权力约束不够,与预算的随意性有很大关系。”
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再一次被提及。对此,聂高民为本刊分析认为,控制风险本身也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把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和债务风险放在一起强调,原因在于,“把预算管住了,风险就控制了。当所有的政府债务被摆到台面,又对政府花钱有了全面的约束,地方债务有没有风险或风险有多大就容易明确了。”
“出现地方债务风险,原因在于立规矩不够。削减、合并一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将有效制止‘跑部钱进’。扩大营改增范围,既有利于发展服务业,调整结构,又有利于减轻企业税负,一举多得。”向东补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