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是云南自然灾害之首。2009年以来,云南连续4年遭遇严重干旱,今年又发生了冬春干旱,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云南历史上少有的5年连旱。严重干旱暴露了云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矛盾尖锐、防灾减灾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我们必须深刻反思,下更大的决心,尽最大的努力,尽快破解水利基础设施这个瓶颈制约,从根本上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利基础保障水平。
连年干旱成因复杂
云南的旱情主要有4个特点:一是降雨连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2009年至2012年的年降水量均低于多年平均水平,2011年、2009年降水量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少年和次少年。而2009年至2012年的年平均气温均高于多年平均水平。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全省平均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二是库塘蓄水减少,供水矛盾突出。2009年至2012年,全省河道来水量较历史平均偏少33.8%,库塘蓄水连年下滑。蓄水分布不均,滇中地区的昆明、楚雄、玉溪和滇西的大理、丽江库塘蓄水严重不足。三是旱灾涉及面广,灾害损失严重。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4182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旱直接经济损失达396亿元,是前10年的1.6倍。四是连续受旱受灾,叠加负面效应突出。这次连续4年大旱历史罕见。由于连续受旱,反复受灾,产生了一系列叠加负面效应。
云南干旱连续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全球气候变化异常。2009年以来,受大气环流和海洋温度异常等因素影响,下沉辐散气流长期控制云南区域,引起区域降水持续偏少。同时,降水偏少幅度最大的时段恰恰出现在雨季,不但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而且导致库塘蓄水严重不足,给来年的城乡供水安全带来严峻挑战。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地形地貌特殊。云南85%的降雨量集中在5月至10月的雨季。占全省土地面积6%的坝区集中了全省2/3的人口和1/3的耕地,但水资源量只占全省的5%。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有水难用。同时,云南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山高坡陡谷深,降雨径流大部分下渗至地下,往往形成“水在下面流,人在上面愁”的状况。三是水利基础薄弱,工程性缺水突出。云南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7%(不含水电开发形成的库容),不到全国的1/3;已建成的水库97%是小型水库,调蓄能力弱;全省人均蓄水库容不到全国的1/2,水利工程人均供水能力仅为全国的64%。四是用水需求提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不断增加,供用水矛盾更加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