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炳罡
2013年02月20日09: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三)西方文化是中国儒学现代转化的有力助因。
西方文化的到来对中国儒学而言,利大于弊。没有西学的到来就没有儒学的新生,也没有新形态儒学。中国儒学的转化就是以儒学为主体,融合西方文化,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那么,儒学的现代转化如何走向深入呢?下一步儒学的现代转化会是怎样?
我们认识到,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并没有完成,到牟宗三、冯友兰也没有完成,可能永远也不会完成。它永远处在不断新生,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面对新的世界格局和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崛起,中国儒学的未来转化,我认为有这么几个方面应该考虑。
1.在全球化中,定位儒学的未来发展。百余年儒学的发展与转化一直与民族命运、国家富强联系在一起,关心的是民族生死存亡问题,是中国如何现代化的问题,未来的儒学发展应转向与全球化发展相联系。儒家的理论自孔子起就不是为中国人设计的,而是为全人类设计的,为一切可以称为“人”的人而设计的。所以儒家“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遇而不相害”等这些观念,可以为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寻找到新的理论支撑。我觉得在全球伦理的实践和理论设计当中,儒家是不会缺场,也不能缺场的。
2.关切当代社会的新发展,回应当代社会的新问题,实现儒学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不断为儒学的发展寻找新的动力,促进儒家理论与现代化的双向受益。我认为还是要关切现实。
3.积极参与世界多元文化对话、互动,在与世界各种文化、文明的对话中成就自身的文化价值,发出中国的声音,同时汲取异质文化的因素,促进儒学现代形态的完善。
颜炳罡简介
颜炳罡,山东临沂人,1960年生。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社会兼职有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山东孔子学会副会长等。
颜炳罡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当代新儒学引论》、《整合与重铸——牟宗三哲学思想研究》、《墨学与新文化建设》、《牟宗三学术思想评传》、《慧命相续——熊十力》、《心归何处——儒家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生命的底色》、《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合著)等著作十余部;在《哲学研究》、《孔子研究》、《文史哲》等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习近平谈孔子、论儒学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