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炳罡
2013年02月20日09: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五)儒学是天人性命之学
西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叫做“天人相分”;中国则称之为“天人合一”。中国人认为生命来自于天地,天为父,地为母,整个宇宙就像一个大家庭。在家庭中,孝敬父母是必须的。那么,既然要孝敬天地,我们就不仅仅要做民族的孝子贤孙,更要做天地的孝子贤孙,何谓天地的孝子贤孙呢?悖逆天道,违背天理,驳逆人伦,这样的人只能是天地的忤逆之子;只有秉持天德和地德、效法天道的人,才可称为“天地的孝子贤孙”。如何效法天道呢?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自强不息”讲的就是天道,天道即天德。“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所以君子要像天那样自强不息,像地那样厚德载物,这样的人才是天地的孝子贤孙。
儒学的开放式转化
儒学是人学,是为所有称之为人的人而设计的。从人禽之辨的角度说,是人之所以为人,人怎样才能成为人,人怎样做人的学问;从与一神教相比较的角度说,儒学不是出世的或者超世的神学,而是入世的人间学问;其解决的问题,不是天国的问题,不是来世的问题,而是现世的人间问题。
中国儒学现代转化的求索历程自明代中晚期,西学通过耶稣会士传入中国起,先人们就已经开始为如何消化西学的问题而努力了。然而,西学真正大规模进入中国,且对儒学构成直接威胁却是在又840年之后。
(一)中国儒学观代转化溯源
1.龚自珍和魏源。
现代儒学的萌蘖可远溯于龚自珍(1792—1841)和魏源(1794—1857)。
龚自珍提出:国家必须要改革,必须要向西方学习,只有更法、改革,才能挽救危机。
魏源是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代中国人,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口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他认为向西方学习是大规模的,“凡有益于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意思是,但凡对老百姓有利的,我们皆可学来,自己制造。可以说,“中国制造”这一观念可溯源至此。这就是魏源的主张。
龚自珍、魏源两位儒家人物,可谓新思想萌芽的始祖,他们齐而呼吁变法,提出向西方学习,是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使然。
2.曾洪之争。
洪秀全,“太平天国”的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将大家熟知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改成了“皇上帝,造天地,造山海,万物备,六日间,尽造成,人宰物,得光荣”。这完全变成了基督教的内容,所以说,洪秀全当国定会在中国实行彻底的基督化政策,全国人民都会变成基督教徒。因此,曾国藩才会有这样的惊呼:太平天国“举中国数千年来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
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从根本上而言就是一次文化的冲击。冯友兰先生曾就洪秀全和曾国藩之争说过:这不仅仅是一场革命与反革命,起义与镇压者之争,更是一场文化之争。所以说,曾洪之争,既是军事之争,也是儒家与耶稣教、基督教的一场宗教较量。
在这场儒家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斗争中,儒家暂时占领了上风,取得了胜利,宣告了洪氏基督化中国设计方案的破产。
3.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各国列强乘中国衰弱之机,对中国虎视眈眈。中国正遭遇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是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当中说的。
要把中学和西学有机地融合起来,就要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两江总督张之洞说:以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可偏废。“旧学”即“中学”、“内学”,治身心;“新学”即“西学”、“外学”,应世事;二者为“体用”关系。这一主张,我以为,直至今日仍有参考价值。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变末不变本、学器不学道、引用固体的改革方式的失败”。但是,“中体西用”作为第一个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范式却保留了下来。尽管受到严复、康有为等维新派的严厉批判,但它影响深远,时至今日,虽然人们对“体”、“用”的解释会有所不同,却依然没有完全摆脱“中体西用”的影响。
上一页 |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习近平谈孔子、论儒学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