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的新一届中央政治委员中,除了都有大学以上学历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新特点:他们中的多数初始工作是在基层,并从事过体力劳动。在中央政治局七位常委中,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王岐山同志曾较长时间在农村劳动(知青),刘云山同志在农村劳动锻炼,张高丽同志当过工人。在其他政治局委员中,也大多数起自基层。除了农村知青、工人、战士外,还有水手、牧工、仓库管理员等,从事过体力劳动,都有过同基层草根群体长时间零距离接触的宝贵经历,用旧社会流行的说法是“出身微贱”。新一届中央政治局伊始便推出亲民爱民的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笔者认为,这与上述基层经历有着必然联系。这对人们特别是知识青年有着颇深的启迪。
基层经历对提高从政者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南北朝时有人说,人生如食甘蔗,先从不甜部位食起,才能“渐入佳境”。从政者青年时期有过在最基层从事艰苦工作和劳动的经历,有利于了解社会和民生,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磨炼一个人的意志,砥砺节操,对于一生的成长和进步有着重要作用,对于铸就一个人吃苦耐劳的坚强性格和抵御困难风险的气质很有益处。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轲列举过一连串人物——舜、傅说、胶鬲、管仲、百里奚、孙叔敖6位首领或宰辅,他们皆出身于基层第一线,都从事过体力劳动,如“畎亩”(类似农村知青)、“版筑”(建筑工)和“市”,有的在边远地区(“海”和“鱼盐”)的艰苦环境。孟子由此得出历史性的结论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中重点引述了孟子的这一结论,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孟子由此发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千古经典论断。古今无数事实表明,有过在基层吃苦受累的经历,对于未来将承担“大任”的人知晓民情、社情和国情,树立正确的忧患安乐理念,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大有裨益。战国晚期政治家韩非极力主张,“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即高官应来自基层。今日有知识的青年人初始工作和生活在基层,密切接触基层百姓,有利于了解百姓所思所盼所想,知晓百姓心声呼声,知晓民间疾苦,对于以后步入政界,树立爱民亲民观念,筑牢宗旨意识根基,备加珍惜物力财力,将是一笔无价的财富。人们都看到,一大批当年的知青在各级领导岗位上建功立业,功绩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