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对话马庆钰教授:错误问责也应承担责任
2013年02月01日13:50   来源:中国环境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点击四

焦点关注

把GDP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的方式

关键思路

不仅是误区的问题,还存在着现实的困难

记者:固镇县6名环保局干部被集体停职,无疑是地方政府过于看重经济发展,导致产生了畸形的行政管理方式所致。您认为我国目前多数地区把GDP作为重要指标的政绩考核方式存在哪些误区?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马庆钰:此次事件体现出的环境执法与地方政府冲突,不仅是体制弊端所致,其另一个原因就是政绩考核导向。把GDP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是政府长期以来的基本做法。党的十六大以后随着政府职能转变任务的进一步明确,开始提出改变把GDP当做唯一考核指标的做法。但这在实践中落实得并不尽如人意。我们现在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确是注意到了“唯GDP论”的不合理性,且在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中,一些地方也已经开始探索实践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全面政绩指标体系,以引导和改变政府的旧有做法。但是,在现实当中的落实情况也并不理想。

在现有的政绩评价体系中,无论在上级政府领导之间还是在各地区相互之间的横向比较中,GDP仍然有相当大的影响。这就说明,其根源不仅在于地方政府自己,而是在政府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中依然自上而下地存在不正确的价值观。目前,在一些地方制定的政绩考核指标中,除GDP以外尽量增加包括环境生态在内的因素,如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政府机关行为等细化的指标。但在国家层面还没有成熟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统一要求,这就为一些地方继续单方面追求GDP增长而忽略环境保护等其他方面的发展留下了缝隙。

尤其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意愿非常强烈,仍然处于一种比较粗放、原始和以经济为中心的阶段,因此GDP也成了他们唯一的追求。为了经济增长就必须招商引资,为了招商引资就不惜一切代价出台“超级政策”,实际上是有损生态环境、有损长远利益的政策。这主要还是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落后、财政困难、税收税源比较少等原因所导致。所以,单纯地号召经济发展中地区不把GDP当作目标,这可能只是口号式的宣传,而起不到实际作用。为了避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从本地的资源状况出发,开发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避免发展环境污染较重的工业产业;二是在宏观管理和政策法规中,实行连带区域的政策补贴行为,发展好的地方对发展落后的地方、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进行相应的环境生态补偿;三是实行地方自治,赋予地方更多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权利,让其在享有完整权利的同时,也承担完整的责任,使地方政府能够从所在地区长远发展利益进行考虑,减少忽略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行为;四是避免地方官员的频繁调动,减少“飞鸽牌”干部,用保证党政领导干部在任相对稳定性的制度,避免他们因短期任职和频繁调动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的不利后果。

(责编:张湘忆、赵晶)

相关专题
· 马庆钰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