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定信心不懈怠,始终牢记历史和人民的重托,坚持不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牢牢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
1945年,黄炎培在同毛泽东谈话时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四种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从“懈怠”产生的根源来看,一是正如黄炎培先生指出的,因为条件好了,滋生“盛世心态”,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缺乏信心,因丧失理想信念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我们党是一个有着 90多年历史、8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一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成就,同时又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严峻挑战。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面对今天、面向未来,对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对于党自身的前途命运都至关重要。十八大报告开篇阐明了大会主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应当秉持的精神状态,这就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
不懈怠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是快速发展的历史,也是解放思想的历史。回顾我们的奋斗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解放思想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保证。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解放思想,必须敢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把实践当作最高权威,自觉地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使思想永远充满活力。必须着眼于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变化、新的情况,正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不懈怠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功实现了从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到全面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改革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目前深入发展还面临诸多难题。譬如,如何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经济生活中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政治生活中人的主体权利的实现,文化及社会生活中人的主体权利的保障等。破解这些难题,要求我们必须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
不懈怠必须广泛凝聚力量。凝聚力量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一个有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的大国发展社会主义,需要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机遇和各类矛盾并存将是这一发展阶段的突出特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进入利益分化期、矛盾凸显期,中等收入陷阱、社会转型陷阱的风险进一步放大。如何能够把正在加剧分化的不同利益群体凝聚起来,如何让更大多数人形成共识,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等等,我们尚有很多工作要做。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我们才能应对未来的风险挑战,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始终保持勃勃生机。
不懈怠必须勇于攻坚克难。攻坚克难体现我们迎接风险挑战的精神和意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改革已经驶进“深水区”,进入“攻坚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两个“全面”的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的目标,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目标,道路很不平坦,还有很多难关待攻克,还有很多难题要破解,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譬如,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人口全覆盖,等等。这就需要我们以直面困难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奋力攻克重重难关,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