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
1、 中国社会的“启蒙”还将进行下去
到上世纪末,以“过程哲学”为基础的“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出将“第一次启蒙”的成果与“后现代主义”整合起来,召唤“第二次启蒙”。在中国已经发生广泛影响的“国学热”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有机结合,如果能在中国生根并得到发展,也许中国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第一次启蒙”,实现现代化,而且会较快地进入以“第二次启蒙”为标志的后现代社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爱思想网,2012年5月17日)
2、用“新人文主义”占领世界话语体系高地
现在全球主流话语权在西方世界,我们就要善于从西方的话语体系中去伪存真、甄别借鉴、改造创新,这样建立的话语体系,就既能为我所用,也能被世界所接受。……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与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已经交汇在一起。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有一个新的文艺复兴路线图,那就是走向和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人民论坛》,2012年4月下)
3、文化安全是文化强国的前提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维护文化安全是前提和必然要求。维护文化安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国家根本制度安全。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维护国家安定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二是意识形态安全。当前,国内外敌对势力在社会意识形态上不断加强对我国的渗透和颠覆,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三是价值观念安全。影响国家价值观念安全的因素很多,如来自家庭、社会、政府等不同方位的教育因素,国外的文化影响与文化渗透等因素。四是优秀传统文化安全,包括本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安全和生活方式安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人民日报》,2012年1月4日)
4、中国将进入绿色生态文明时代
在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体系中,生态文明建设不但是重点更是难点,不断增加中国文化因素将是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宣言的指引下,通过国家规划的引导,推动整个社会增加绿色投资、实现绿色创新,就能促进生态资本的增加和绿色财富的积累,使社会经济走上绿色发展道路,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经济参考报》,2012年12月20日)
5、警惕殖民文化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一个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满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新型文化价值体系还没有充分形成。对于中华文化的批判性清理和创造性继承,这些也决定了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挺立、民族文化主体的彰显,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于是,殖民文化心理的存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的泛滥,便成了并不奇怪的问题。——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红旗文稿》,2012年第11期)
6、不应将宗教视为中国社会的“另类”
过去人们较多地从负面意义上谈论宗教的社会作用及其与政治的复杂交织,主张中国文化与宗教的脱节,从而使宗教成为中国社会的“另类”,造成了宗教认识及其问题的政治敏感、社会敏感和文化敏感。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出现重大转型的时期,我们应该更多地从传统文化、国民心态、社会凝聚力和价值观这些层面来研究宗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阳光》,总第121期)
7、推动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
世界丰富多彩的文明之间统一的关键是建立制度、程序和规范,即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人持有一种片面和盲目的“西方文化优越论”,并常常以此作为借口贬低、干涉、压制甚至侵略非西方国家。人类文明的发展确实有差异。但这种差异不能成为评价各文明类型对人类文明所作贡献的唯一标准,更不能成为某一所谓“先进”文明压制甚至消灭所谓“落后”文明的理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人民网,2012年11月20日)
8、中国青年一代仍需“中国梦”的激励
中国社会告别匮乏已是现实,同时“中产化”的速度也正在加快。一些日渐“中产化”的年轻人的心态往往厌倦艰苦的劳作,也厌倦长时间的努力工作,往往缺少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常常渴望获得一种平淡安稳的生活。毫无疑问,社会应该给年轻人更多的关爱和更多的福利保障,但与此同时,中国青年一代仍然需要当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奋斗精神,需要“中国梦”的激励,也需要更多的对于责任的承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中国网,2012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