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以培养人才为重任的,应成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主阵地。
■曾繁仁
党的十八大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作为科学发展观组成部分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中央对于我国所处建设发展时代的新概括,也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新总结。
我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发展的模式都应该有新的调整。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现代化,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特别是生态的现代化,缺少生态现代化的建设发展是不完整的,也是难以持续的。
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从理论层面看,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对工业革命时代传统哲学理论的重要突破,是对工业革命时期人与自然关系反思与超越的成果。“尊重自然”是相对于传统哲学理论中“战胜自然”的理论而言的。长期以来,在工具理性哲学的主导之下,人类误以为凭借科技可以漠视自然并战胜自然,因而,提出了所谓人类是万物之主宰、宇宙之中心的论题,并提出对于自然的“祛魅”。但现实告诉我们,人类作为自然之子,不可能完全地战胜自然与彻底地“祛魅”。新的生态文明时代的现实告诉我们,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与适度地敬畏自然,并部分地“复魅”,也就是适度地恢复自然的神圣性、神秘性与部分的审美性。“顺应自然”是针对工业革命时期不顾自然规律,漠视自然与滥伐自然而言的,倡导一种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共生的科学态度。“保护自然”更是针对工业革命时期人类不顾后果地对于自然的破坏,力倡开发与保护的双赢,也就是主张一种新的保护性的开发。在这里,以“尊重”、“顺应”、“共生”与“保护”等关键词代替了“战胜”、“漠视”、“中心”与“破坏”等传统的话语,是以新的生态整体论对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代替,是一种理念的创新与革命。
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学校承担着思想文化、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应该成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主阵地。因此,首先要把学习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摆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理念与指导原则,并结合实际,制订生态文明教育的规划与具体的落实计划。
其次,要融入教育。要以党的十八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审查有关教材,将那些过时的与生态文明理论相悖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清理,特别是对于宣传人类中心、鼓吹漠视自然、滥伐自然的有关内容,进行适当剔除或必要辨析。目前,最重要的是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尽早开出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大中小学都应进行这方面的系统教育。中小学阶段要结合有关课程进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教育,大学则要将生态文明方面的科研作为重要论题纳入科研计划,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科技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在品德教育方面,应该从养成教育开始直到大学理论教育,都要将生态文明作为学生的基本品德要求,应将思想品德从通常的人与人的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关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态作为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
再其次,要强化管理。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具有极大的实践性特点,不仅要贯彻到学校的教学、科研与思想教育之中,而且要贯彻到具体的管理过程之中。要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循环型校园;在学校力倡与养成节约每一滴水与每一粒粮食的良好风气,建立校园水循环利用与废物循环利用系统。
学校是以培养人才为重任的,因此,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自觉的生态文明理念与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
(作者系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