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公立医院是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公益性是其基本属性。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是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都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在国务院五部委发布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提出“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在推进公立医院的改革进程中,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认识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依据,并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需要处理的矛盾。
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医院的公益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社会组织的公益性,就是指某个特定的社会组织通过自己有目的的活动,以非营利性方式向社会提供满足公众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行为属性。医疗卫生服务关系到个人的生命和健康,关系到个人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处于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在我国已经取得的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得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进建设和谐社会。公立医院作为政府建立的向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机构,是党和政府保护人民健康权益的直接体现,它的基本属性就是公益性、非营利性。
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立足于我国历史国情,并根据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作出的选择。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落后区域与发达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只有坚持以发展公益性公立医院为主,非公立医院为辅的路线,才能建立覆盖全体人民的服务网络,有效保障全体人民健康。我国的现有医院中,公立医院占绝大部分,是现有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医疗卫生服务对技术和配套系统有很高的要求,医院的建设和成长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系统完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非公立医院都难以形成足够的对全民提供服务的能力。只有立足于公立医院的改革和发展,才能尽快完善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向全体人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维护人民健康水平。
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的公平,最基本的是个人教育和发展机会的公平。个人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发展的能力。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尽量减少人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致困的现象,可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个人充分发展,社会稳定和谐。
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要求合理优化医疗资源的结构和布局,使得公立医院的服务能够向全体城乡居民覆盖
我国现有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医疗服务资源总量不足,在城乡、区域、地区间分布不均,城市基层和农村的医疗服务体系能力不足,使得社会上“看病难”的现象还广泛存在,低收入者更是无法分享高端医疗资源。这种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影响了社会公平。为此,我们要加强医疗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完善公立医院规划,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优先在医疗服务薄弱地区发展公立医院,形成合理的分级医疗服务格式。
针对我国优质医疗资源集中于城市大医院的现状,要鼓励大医院到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办分院,与当地医院合作扩建,以组建医院集团的方式促进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要建立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的区域医疗协同服务模式,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简化转诊转院手续,引导患者合理择医,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总体上看,农村的医疗资源配置远落后大城市。为了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需要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中,县医院是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发展的纽带,它处于城乡之间,上连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发展县医院是当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政府要加强对县医院的投入,提升其基础设施,通过对口支援方式提高县医院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在加大对基层投入的同时,要探索县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科学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新型高效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在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同时,也要注意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一方面,必须培养公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高尚医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为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另一方面,不能因为强调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而影响医务人员的合理收入。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是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力量,常年工作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不仅劳动强度大,知识更新压力大,还要承受着医疗风险带来的压力,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我国长期形成的“以药养医”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扭曲了医院的公益性性质。为体现公益性原则,要站在稳定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着力改进当前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调整药品与服务比价,完善公立医院内部分配机制,鼓励医务人员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获得合理的报酬。
强化政府责任,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保证公益性的公立医院持续稳定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投入不足等原因,公立医院形成了“以药补医”的模式,公益性淡化,造成“看病贵”,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公立医院既然姓“公”,政府就要承担投入责任,而目前政府直接投入一般只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6%—8%。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的体现不能寄希望于公立医院的长期亏损经营,而是应该通过强化政府责任,增加政府的投入保证。各级政府应该负担起公立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设备投资,保证退休人员工资,资助公立医院的重点学科建设和补偿其政策性亏损。同时,还应该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投入,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通过全民医保和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健康”的目标。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来源:光明日报)